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前景 >> 正文 >> 正文

发展摸着石头过河,看山下湖珍珠养殖技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2/5/5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

山下湖——一山二水七分田,这里河道纵横,湖塘星罗棋布,是闻名世界的珍珠小镇,淡水珍珠产量占全世界的73%。

山下湖的珍珠产业始于70年代初,走过两代人,六代市场,历经近50年的发展,其中珍珠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变革。

▲第四代珍珠市场▼第六代珍珠市场——华东国际珠宝城

养殖时间的变革

70年代初,在珍珠养殖户的概念里,蚌都是像桃、李那样,一年就可以收获的,从而一开始养出来的珍珠普遍“小”,“扁”,“暗”。

之后山下湖的珠农们经过无数次试验与摸索,终于发现珍珠的生长周期其实是3~5年之间。如果提前收获的话,不仅影响了珍珠的产量,而且降低了珍珠的质量。

所以将珍珠的养殖时间,从一年延长到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养殖的珠子较原先的更硕大圆润,透露出闪亮光泽,而价格不消说,自然是翻了又翻,煞是喜人。

养殖方式的变革

最开始的珍珠养殖方法叫“底养法”,即将育珠蚌直接放养在河塘的底部,此法虽然简单,但对育珠蚌的生存、生长及珍珠质量不利,故这种原始的方法只适合单独养殖,却不适应大面积养殖珍珠。

随着时间的发展,山下湖镇的珠农们总结出了“串吊养法”,即将育珠蚌顶翼国冠部钻孔,用尼龙绳单只或几只穿结,吊在固定的横栏上,此法虽比较底养法要进步,但每亩吊养率不高,水面浪费率高,且钻孔后的育珠蚌容易被鱼类侵袭,造成伤害。

然后就有了90年代普遍使用的“吊养法”。此法将育珠蚌放入悬吊在筏架上用尼龙绳编织的网笼内进行垂吊,且一只网笼横隔排列装5----6只河蚌,使之成活率高,生长快,密度加大,操作简便,且成本低。后来在传统吊养方法上进行看了改良,改密养为稀养、吊养为笼养、深养为浅养等,有利于珠蚌的健康生长,珍珠质量的提高。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态养殖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推广。一是养殖生态化改造。开展内循环生态养殖,探索发展鱼蚌+水生植物(狐尾藻、水葫芦等)、鱼蚌+经济作物(莲藕、茭白等)等模式。二是“滴管养殖”技术,开辟了“河蚌治水”的中医疗法,弥补了生态链水体修复中河蚌这一必不可少的物种,形成菌、藻、贝一套完美的生态链。

“滴管养殖”投喂管网

养殖管理的变革

珍珠管理一开始纯属放养式,即插种后把它们一个一个养在池塘里后,不喂食,不检查,等到一年后,坐享其成。可收获惨淡。之后山下湖珠农们明白了“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这也是老百姓世代种粮得出的经验,种蚌跟种稻谷一样,也要勤奋护理才有收获。

经过不断的科技研究和实践,养珠人发现只要抓住“种、水、护”三个字的管理方法才能得到丰硕的成果。养蚌育珠,蚌是基础,种是关键,水是营养,护是医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淡水珍珠母贝“三角帆蚌”

种:这里指的种不是指品种,而是指种植、插种。插种是门技术活,但必须记住两点:要有技艺高超的师傅;务必掌握季节时间。一般在春秋两季气温在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左右时进行人工插种。插种时是从河蚌外套膜上剪下外表皮的一个小片,插入其他河蚌的外营膜结蒂组织中,养殖一段时间后便形成珍珠囊,产生珍珠。

养殖珍珠生长原理

珍珠插种工具

水:所谓育成一池优质蚌,首先管好一池水“,也就是指要根据育珠蚌的不同发育期,采取不同的水质调节措施。在伤口愈合期,珠囊形成期和采收期,应以保证水体充足的溶氧量和清新的微流水。在珠胚形成期,除维持适当光照、溶氧和ph值外,调节水质肥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蚌塘中要求有活水流动,增加水中的氧气和微生物,满足珠蚌生长所需营养。

护:即理蚌。理蚌,既要对术蚌的死亡及脱片、吐核等进行处理,同时在一年中还要根据水温、光照等变化,适当的调节育珠蚌挂养深度,保障蚌能有最佳的生存和生长环境。

您看这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闪动着耀眼的光芒

成为世人瞩目的珠宝珍品

这是山下湖人

近半个世纪辛劳和智慧的结晶

珍珠小镇,欢迎大家!

……

来源:山下湖镇

供稿:周晓彬

审核:徐越

责任编辑:赵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