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严重影响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家兔生产中因疾病导致兔死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报道,全国每年有20%以上的家兔患病而死。特别是传染病,一旦发生,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其他许多疾病虽经治疗可以痊愈,但仍会影响兔体健康、生长发育及产品质量和数量,同时又增加了兔产品的生产成本。
因此,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是保障兔生产顺利进行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兔个体小,饲养群体大;个体价值低,群体效益高;个体耐受性差、易死亡,而群体防治效果好的特点,结合兔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兔疾病的发生。“防重于治”是预防疾病的基本方针,对于家兔来说尤其重要。有些兔病只能靠预防,发病后要治好很困难,如兔瘟等;有的兔病治疗的经济价值不大。扑杀往往是防止疾病扩散的最佳方法。
1、重视场址选择,合理规划建设
创建兔养殖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哪养、怎样养和怎么才能养好,这就涉及到场址的选择、场内布局和场舍建造等具体问题。兔舍是兔生活的场所,在规模化饲养的条件下,构成兔生存特定的小气候环境。兔舍的小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噪音、尘埃、有害气体、气流变化等)时刻都在影响着兔体,适应者能正常生长发育,否则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严重者会患病死亡。所以兔舍是兔生存的基本环境,也是兔生产的必要基础。兔场相对兔舍来说则是兔生活的大环境,大环境气候因素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和支配小环境的气候条件。
另外,兔生产中所必需的饮水与饲料的品质和来源,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电力、交通条件等,也都和兔场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环境紧密相关。因此,从事兔生产,就应根据兔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同时考虑拟养兔品种和数量、饲养方式、生产强度以及投资力度等,选择、设计和建造有利于兔群健康、方便生产、符合卫生条件、便于饲养管理、有利于控制疾病、科学实用和经济耐用的兔场舍。
2、引进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管理
引种是养兔的开始,引进的品种是否优良和适合自己养殖,直接关系到养兔的成败和效益。兔品种很多,各个品种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品种特性。引进品种时,要相互比较,权衡利弊,周密考虑。既要注重生产性能的优劣,又要了解适应能力的强弱和抗病性能的好坏,同时要结合自己现有的饲养条件和管理水平。
从技术上要能识别良种兔,千万不要贪图一时便宜而购回低劣品种,尤其不要把有病的兔子引入场内作为种用。饲养管理是否得当,对兔生产有很大影响,加强科学管理是搞好兔保健防病工作的重要措施。不仅要提供品质优良、营养齐全、适口性好的饲料,而且要营造一个舒适、清洁、安静的兔舍环境。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即使有良好的品种、丰富的优质饲料、适宜的场舍,也会导致饲料浪费,兔的生长发育不良、抗病力差,甚至引起品种退化。
饲养管理失误,会导致兔群生产受阻或疫病暴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养兔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养管理水平。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增强兔体抗病力,预防疾病发生,发挥良种兔的生产潜力,提高养兔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必须按照“兔的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抓好各个环节,不能有任何疏忽和大意。实践证明,要使所养兔群健康,产品优质高产,生产效益好,就必须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3、严禁从疫区和发病兔场引种购物,引进种兔时要检疫
为了防止疫病传入,只能从不存在家兔传染病和其他可以感染家兔的畜禽传染病的地区及饲养场引入或购进种兔、饲料和用具等,不可随意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内异地引进种用动物及其产品,应先到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并须检疫合格、出具检疫证明;动物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对从外地采购或调入的种兔,要在离生产区较远的地方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经本场兽医全面检查,特别要注意对兔瘟、魏氏梭菌病、密螺旋体病和球虫病的检查,确认健康无病者,经驱虫、消毒,没有预防接种的要补注疫(菌)苗后,方可进入生产区混群饲养。
涉及进出境的动物检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执行,对家兔重点检疫兔瘟、黏液瘤病、魏氏梭菌病、巴氏杆菌病、密螺旋体病、野兔热、球虫病和疥癣病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