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蚯蚓的兴起
任何事物的兴起,定有它的缘由,凭空而起的事情少之又少,本文的电蚯蚓设备产生,便是得益于它的“另类需求”。
亳州是神医华佗的故乡,是我国历史四大药都之一,如今更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集散中心,每年成交额达多亿元。在这样市场氛围、环境的熏陶下,从事中医药种植、交易的亳州人不在少数,他们对市场里的风吹草动极为敏锐,总能洞察到常人难以发现的商机。
年的某天,亳州人朱军被一则报道吸引,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当前地龙的成交价格,及地龙巨大的市场缺口,同时指出未来几年地龙价格依然会保持高位,市场前景乐观。地龙是蚯蚓的别称,自古便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多藏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像田间地头的土壤里、生活废水的排水处,常有它们的身影。朱军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起初朱军采用最为原始的方法,扛起干农活的“两头忙”,把湿润的土层刨开、打碎,从里面把蚯蚓一根根挑选出来,忙一上午,收获2/3斤的样子,效率极低,所以朱军一直琢磨高效率挖掘蚯蚓的方法。偶然情况下,朱军从电鱼设备得到启发:既然电流能通过水体把鱼电晕,那为什么电流不能通过土壤,将蚯蚓“电晕”呢?
电蚯蚓设备的“创造”,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代设备,几乎是电鱼设备的复刻版,只是将接触水的两个导体换成了地钉,通电后把地钉插入土壤,竟毫无反应。真正发挥效果,可正常使用的电蚯蚓装置,这要等到第五代了,期间朱军反复尝试,他意识到蚯蚓和鱼不同,蚯蚓体积更小、身体柔嫩,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弱,不能承受大电流的击打。所以第五代设备时,采用低电压、低电流,同时加入脉冲装置,再次将两个地钉相隔2米左右的距离,插入土壤,不需等待多长时间,一条条蚯蚓便破土而出。
蚯蚓真是惧怕“电击”而逃离土壤吗?其实不然,土壤通电后,率先受到刺激、破坏的是蚯蚓的皮肤,而蚯蚓的皮肤又负责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吸能力快速衰退,迫使它爬出土壤换气。也许这次是电蚯蚓设备所起到的真正作用。
2、电蚯蚓设备的发展
第一台电蚯蚓装置成型时,确实花费了一些精力,但是一旦成功,才发现到这种装置极其简单。所以这种电蚯蚓装置迅速得到传播,被各个厂家仿制,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就这样被“点燃”。原本是利用它逮蚯蚓的朱军,专门干起了生产、销售电蚯蚓装置的生意。
促进电蚯蚓销量保障的原因众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前几年的野生蚯蚓不菲的价格。蚯蚓可将直至饵料、窝料,饲养小型动物也是不错的饲料,甚至可做食用。当然相当部分还作药用。其次是电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电蚯蚓属于小众产品,使用者有限。但电商可覆盖全国,许多原本不知道或只有点兴趣的潜在用户,只需要几百块钱便能置办一套。
电蚯蚓从亳州兴起,但重灾区却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和其他地方不同,广州文化里就有吃食蚯蚓的传统。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将蚯蚓加工成美食也只在特定的人群。林地、田地的松软地带,常见几人结伴,把多个电鱼器的地钉,均匀的布置,携带的水桶、编织袋里是缠绕、密密麻麻的蚯蚓,胆子小的女孩不敢直视。据媒体报道,电蚯蚓的老手,最高一天能收获上百的蚯蚓,甚至更多。当然这是前几年的事情了,现在难有这样的成绩。
3、电蚯蚓的衰败是必然
电蚯蚓兴起时,便备受争议。与电鱼类似,电蚯蚓属于无差别、灭绝式逮捕法,电流辐射范围内的蚯蚓尽数涌出地面。1公分左右的小蚯蚓,因无法承受电流的击打,甚至失去活性,最终溶散在土壤里。
蚯蚓有“生物耕耘者”的说法,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更关键的是蚯蚓可吞食一部分农药残余,净化有机碎屑的作用,在土壤有机恢复扮演重要角色。大面积土地,缺少蚯蚓的“耕耘”,短期内难以发现异样,但长期以往土地板结、植物生长萎靡则是必然。现在已经有多个地方反应土地硬度提升、板结程度增加,而这些地方恰恰是电蚯蚓横行的区域。
电蚯蚓的危害,已经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一些环保、农业部门已经作出限制规定,对于电蚯蚓的行为予以制止、罚款。但效果并不理想,电蚯蚓者大多轻装上阵,一个摩托车便能带齐整套装备,行动便捷。再者电蚯蚓者,随机性大、不局限于一个固定地方,有时驱车上百里地,这无疑为执法者增加了难度。从源头治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对电蚯蚓如何定义,还未有具体的可操作标准,大多以环境保护的条例管理。所以现在在各大网络平台,输入电蚯蚓、诱捕蚯蚓,可轻易搜索到类似的设备、装置,还处于正常销售状态。
最新进展是相关人士已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禁止滥捕蚯蚓的建议,并且已提送全国政协,其中的重点便是限制电蚯蚓装置的使用。
4、其实大可不必电蚯蚓,蚯蚓养殖早已在我国蓬勃发展
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起蚯蚓的优良品种,并且在年在多个省市实验、推广,个别地方曾刮起养殖蚯蚓的热潮。但整个市场环境不完善,蚯蚓的使用、加工的下游企业少,无从支撑这么大产量,最终停歇。但蚯蚓的养殖技术在一部分科研单位得到保存,并进一步发展。
但近年环境保护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蚯蚓养殖这种兼具环保、经济双重作用的技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年天津某街道投掷万,引进现代化的蚯蚓养殖设施、技术。而年在内蒙古的沙漠地带,更是新建了“蚯蚓工厂”,利用蚯蚓的净化能力,足以处理吨的垃圾,同时繁育了顿蚯蚓,获益万余元,可谓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原创:老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