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前景 >> 正文 >> 正文

技术服务让我的科研更接地气科技视点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2/1

朱丹在养猪场现场测定数据。

梁光华摄

“儿时唱歌妈妈爱。黑黑八戒真奇怪,沙里跑得比羊快,欢快吃料排队排……”

这是一首流传在重庆涪陵地区的儿歌,里面提到的“黑黑八戒”指的是涪陵黑猪。涪陵黑猪主要分布在涪陵、黔江、万州等区县,营养丰富,是重庆市五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

过去,人们知道有名的涪陵榨菜,知道涪陵黑猪的并不多。随着近些年来当地将黑猪养殖发展为重要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涪陵黑猪的名气越来越大。

转变背后,除了当地养殖户们的勤奋和努力,科技特派员们功不可没。

转养品种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产业做大做强

涪陵黑猪肉味鲜美,但由于一直未被开发,因此也未形成产业化养殖。近几年,人们琢磨,是不是可以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品种养殖?涪陵区科技局向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的专家们讨教。有着丰富养殖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重庆畜牧科学院高级畜牧师朱丹建议,可以尝试养殖涪陵黑猪。

“涪陵黑猪是咱们当地的特有品种,肉质好,肌间脂肪多,香味浓厚,百姓们都喜爱。发展特色品种养殖,它是最佳选择。”朱丹说。

在专家建议下,涪陵区内不少养猪场及养猪合作社开始饲养黑猪。转养品种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产业发展起来并且做大做强。

涪陵区科技局农社科科长高波说:“品种是生猪发展的核心,对推动生猪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传统涪陵黑猪饲养有上百年历史,但猪的品种质量参差不齐,整齐度差。没有好的品种,就建立不了好的品牌,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年涪陵区科技局选派科技特派员支持涪陵黑猪的选育,朱丹是其中一员。

选育猪种的过程复杂且漫长。

“配套系培育至少得4个世代。每个世代需要花费一年时间,培育出来还要中试推广3年以上,最后才能申报农业农村部审定,这中间又需要两三年。算下来,培育一个完整的配套系大致需要10年的时间。”朱丹说。

尽管平时科研任务重,朱丹仍坚持经常下养猪场去亲自操作。有时实在没时间到现场,朱丹就会电话远程指导场里的育种员操作,然后让他们把数据传过来进行处理分析。

在朱丹和其他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好猪种被选育出来,涪陵黑猪产业的产值也随之大幅提升。据统计,年以前,存栏涪陵黑猪母猪余头,年出栏肥猪头。年,涪陵黑猪母猪达到头,年出栏肥猪4万头。

“由于肉质好,深受消费者欢迎。”高波说。

朱丹计划继续开展涪陵黑猪的品种世代选育工作,让品种特性更稳定。比如,肌间脂肪保持不下降,同时瘦肉率和生长速度都提高起来,使其更好向社会推广,让养殖户的效益更显著。

摆脱传统的土方法,养猪其实是门技术活

养猪的活儿不好干,养活容易养好难。用过去传统的土方法养殖肯定不行,养猪其实是门技术活。

“从猪种选择,到圈舍环境再到饲料配制以及管理都有讲究。比如,饲料就要求充分利用多样农产品,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圈舍要通风透光、干燥卫生,定期消毒;管理要科学,定时、定量、定人、定位、定期驱虫和定期防疫,肥猪要适时出栏。”朱丹说。

养殖户何朝勇以前一直都是混养猪,没有分类,品种也比较杂。朱丹看到后,建议他要分类养殖,按大小梯度来分。

朱丹告诉何朝勇一个“秘密”:一个圈里大小猪都有的话,大猪成熟时,如果进去撵猪,整个猪群的应激反应就会影响到剩下那些小猪的生长发育。在朱丹的指导下,何朝勇将养殖场的猪都一一分类进行饲养,差异化明显变小,黑猪长得越来越好。

长期和养殖户们在一起,朱丹和很多人成了好朋友。养殖户李海华就是其中之一。转行养猪时,他本来想养的是外种白猪。“后来,朱丹老师跟我建议还是养本地黑猪更合适,并且亲自带我去选种,又教我怎么配种,怎么现场管理……”在朱丹的指导和帮助下,李海华如今已成为行家里手,养猪场也搞得风生水起。

在一线提供科技服务,也给朱丹的科研工作带来许多灵感。比如,她由此发现了丰富的遗传资源,促进了《盆周山地猪特色性状的挖掘》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当配套系毛色出现杂毛,她通过实验室测定和现场比对,促进了毛色基因检测技术更成熟等。

“技术服务让我的科研更接地气,也更有的放矢。”朱丹说。

除了有技术之外,还需要有勇气和体力

一台老式手提电脑,一个简单行囊,以及一个装了纸、笔、工具的斜挎包,这三样是朱丹每次下场进行技术服务的常备行头。

当科技特派员7年来,朱丹每年给重庆数个万头猪场进行养猪技术培训人次以上,在现场培养养猪技术“二传手”上千人。她还坚持每月到规模猪场进行驻场技术服务。白天在场内巡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