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前景 >> 正文 >> 正文

耳洞村的幸福变化湖南省总工会湘西龙山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5/1/23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扶贫工作队帮村里新修的耳洞村涵洞便桥。新建的通村大桥,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出行不便的难题。“耳洞特产”插上了电商翅膀,村民杨莎莎在直播耳洞村土鸡蛋。红网时刻通讯员魏宏齐湘西报道深秋时节,位处湖南西北部湘西最北端的龙山县洗车河镇境内一座灵谷山下的耳洞村,一派丰收和谐幸福新景象——家家户户是别具一格的土家翘橼青瓦木屋;一条条水泥硬化路连通着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排列路边;自来水哗哗哗流到了家门口;新修的村部旁边,是新建的扶贫车间。村庄外的坡头山腰,牛羊成群;遍布房屋四周的一个个蜂箱,格外显眼……好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村壮美景象图。龙山县辖21个乡镇(街道)个村(社区),63万余人。其中贫困村个,耳洞村就是其中一个。全村户人。由于村里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不足0.5亩,以往的耳洞村民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填不饱“肚子”。青壮年劳动力纷纷争相“逃离”外出谋生,只留下老弱妇孺留守村庄。年该村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人,被列为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耳洞村就是我们工会的一个‘新阵地’,如期不脱贫坚决不收兵”“耳洞村就是我们工会的一个‘新阵地’,不脱贫不收兵。”省总工会领导在对口扶持耳洞村脱贫攻坚会议上如是说。年3月,湖南省总工会响应省委号召,组建以郭超华为队长的扶贫工作队进驻耳洞村,拉开了决胜耳洞村脱贫攻坚的幄幕。驻村后,队员们立即开展走访调研,将分散在村、镇、县的贫困户、非贫困户一一走访到位,做到了摸底全覆盖。针对村情实际,工作队邀请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州农科院等十余名专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论证,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确定了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三大类的10个扶贫项目。“一帮一”结对扶贫。总工会领导,各部室、产业工会、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共35人,人人对口联系了一户以上建档立卡户,共66户。年以来,省总工会先后派了6名扶贫队员吃住在村。帮扶领导每年下村不低于两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目标,协调落实扶贫资金余万元,耳洞村实现了年整村退出贫困。“靠山吃山”,种养并进,耳洞牌系列山货俏省城耳洞村身居大山古寨,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扶贫队看好这一优势,因“山”制宜,抓住大山赠予,做好“山”字文章,走出了耳洞村民“靠山吃山”的脱贫致富小康路!耳洞村的大山里,有土生土养的猪,猪肉经过炊烟熏制可以变成喷香的腊肉;村里林业资源丰富,有很多蜜源植物,适宜蜂蜜放养,尤其大山里的野生蜂蜜更是自然特产;每到春天,村里漫山遍野自由生长的竹笋,是赐给村民们致富的希望;由于气候的原因,这里种植的脐橙,甜津津的味道就是与其它水果不一样……有这么好的资源,必须开发。扶贫队因此动心了。年3月,工作队进驻后,先后筹资余万元,为村民提供贴息贷款20万元,成立了“尔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发展脐橙产业致富。今年44岁的贫困户聂渊,20多年前辍学外出打工,期间,他在工地上搬过砖、在市场做过销售,换了20多个行业,但“贫困帽”一直摘不下来。聂渊得知工作队在村里成立脐橙合作社,及时联合同村在外务工的村民,回乡发展脐橙产业。他们整合附近三个村的土地建成了亩脐橙园,扶贫队为这个脐橙园新修产业路米,灌溉用水池4个及踏步等系列配套设施。同时,工作队将村里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一部分村民们靠脐橙产业脱了贫。村支书彭光武说,村里发展脐橙产业,年基地预计年收入超过万元。聂渊如今已成为耳洞村脐橙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奔富路。以激励措施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规定凡建档立卡户每年养猪一头奖元,还制定了新购置牛一头奖元,养鸡鸭鹅一只奖10元等系列措施,非贫困户也享受不同比例的奖补。并邀请省、州农科院专家等多次来村上门指导养殖技术。组织村干、村民多次外出考察养殖业。通过连续三年出台发展种养殖业的奖补方案,如今村里涌现了多名养猪大户,共有存栏猪多头;向东等养牛羊大户3户,养牛羊多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鸡鸭鹅等家禽,并发展了蜂蜜和鱼塘等养殖业。至年10月,村民家禽养殖已稳定突破00只,收入80万元以上。工作队根据掌握的村民的情况,因人而异,发动部分村民种植中药材,如今全村中药材种植已突破亩。动员村民放养蜜蜂余箱,三年来全村产蜂蜜0斤,农民靠蜂和采取野生蜂蜜就增收30余万元。全村“山”字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逐年翻番。建扶贫车间,兴产业电商,山货胀了村民“钱袋子”老百姓有山竹笋,有豆制品,有蜂蜜,有腊肉……但是这些山货怎么加工?在哪儿加工?工作队帮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投资60万元新建了一个m2的“扶贫车间”,也就是农副产品加工车间,里面有石磨,烘干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生产的豆腐干、香辣酱、干青菜、酸竹笋等耳洞特产系列就从这里产生,这些“山货”已远销省城乃至全国各地。耳洞村的“山货”产品出来了,怎么销?往哪里销?年底,今年31岁的村民杨莎莎,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从广东打工的地方回到了村里。工作队得知她年轻、懂技术,便鼓励她参加电商培训,引导她在洗车河镇办电商。如今村里已在村部成立了”洗车河古镇电商扶贫服务中心”,打造“本地销售+电商平台+消费扶贫”销售体系,杨莎莎也已成村里的直播带货“达人”。这两年来,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在村里的电商平台,春卖香椿、夏卖枞菌、秋卖水果、冬卖腊肉,每场直播均持续在4个小时以上,一年四季都在赚钱。最忙的时节里,一个月纯收入达2万元,年销售总额超过30万元。现已有全国各地万余名粉丝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