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在我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并被山东省列入垃圾分类试点县。他们的这一招不但分解了垃圾,还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敏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大,未经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打造整洁、宜居、美丽的城市环境,单县在我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并被山东省列入垃圾分类试点县。 目前,单县明泰第一城、中央花园、凤凰城A区、幸福小镇、武装部家属院等10个小区设立了垃圾分类投放点,并投入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智能化运作。对于居民在生活中产生的大量瓜皮、果皮、菜叶等湿垃圾,通过保洁员统一收集,运至蚯蚓养殖基地,通过独特的技术配方将厨余垃圾制成蚯蚓的食物,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养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年底,智能化垃圾分类将在全县小区全覆盖 “居民首次使用,需要通过手机下载APP,输入手机号码或通过 据张忠介绍,这套智能化垃圾回收箱共投入资金20万元,可以回收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回收箱旁边,摆放着一台礼品兑换柜,凡是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均可以通过获取的积分兑换相应的礼品。透过礼品柜的玻璃门,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柜内摆放着牙膏、香皂和垃圾袋等生活用品,部分礼品已经被居民兑换领取。 目前,单县共10个小区投放了智能化垃圾回收箱,覆盖居民近8千户。据工作人员统计,近户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工作。根据计划,今年年底,智能化垃圾分类将在全县各小区全覆盖。 垃圾分类投放,每次可积累8至10分 走进明泰第一城,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又看到分布在小区不同位置的三处垃圾分类投放点,红、绿、蓝、黑等5种不同颜色的塑料垃圾桶,整齐地摆放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前,桶上分别标注着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等字样。 “塑料废纸等,居民可以投放到门口的智能化垃圾回收箱;剩菜残羹和有害垃圾等,居民可以拿到垃圾分类点。”张忠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每个分类点均有一名工作人员值班,他们不仅负责检查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还要做好登记记录;居民每投放一次获得积分8至10分,用这些积分可以换取相应的生活用品。 对于小区里正在推广的垃圾分类,27号楼业主吴巧玲深有感触。 最初,吴巧玲对垃圾分类十分抵触,但是,工作人员3次入户宣传,让她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了解。她试着将厨余垃圾、纸巾、湿纸巾等分开处理,将可回收垃圾投入门口的回收柜。尽管麻烦了点儿,但是,她每次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人员都在登记表上为她积上分。 举手之劳不但获得积分,还兑换了生活用品,不少居民提高了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小区环境明显提升了,蚊蝇也少了,不少居民主动参与。 垃圾养蚯蚓,分解废物疏松土壤 采访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垃圾分类站旁边,有一辆小型垃圾回收车,凡是居民送来的瓜果蔬菜皮,都被工作人员单独挑拣出来倒入车厢内。 这些被装进车厢里的瓜果蔬菜皮用来做什么呢?跟随单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的脚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赶到位于单县滨河路北段的厨余垃圾处理(养殖)基地。 “为让垃圾变废为宝,我县探索了一条利用厨余垃圾养殖蚯蚓的独特道路。”张忠说,单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经过实践证明,蚯蚓的养殖对资源循环、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可大量吞食垃圾中的饭菜、植物秸秆、纸张等有机物。年,单县启动了蚯蚓养殖试验项目,利用厨余垃圾、植物秸秆、调和剂等调配的特殊生物,在养殖棚或农田里养殖蚯蚓。 在蚯蚓养殖区,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大量活体蚯蚓正在土壤里来回爬行。据了解,蚯蚓除了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可以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使板结贫瘠的土壤变成疏松多孔通气透水、保墒肥沃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的高产土块,即可以免耕或少耕,又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做到节省劳力、节约能源、增加产量。 把蚯蚓大量繁殖后,单县相关部门向园林绿地、绿化苗圃投放,产生了良好效果,促进了植物生长。 蚯蚓可以作为药材和猪鸡鱼的饲料出售,每亩每年可获利润近万元,经济效益不菲。 年,单县在莱河镇建设了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蚯蚓养殖基地,面积达20余亩,每周可消耗生活垃圾10余吨,每亩每年平均收益可达元以上。年5月,在总结莱河基地经验的基础上,单县又在北部工业园区建设了第二处蚯蚓养殖基地,占地面积15亩,建设了专门的配料车间。 据工作人员介绍,单县地质、气候非常适宜蚯蚓生长和养殖。以往,单县的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用垃圾养殖蚯蚓这种新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有效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据悉,下一步,单县将继续大力推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