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清晨,国家第五个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年仅39岁的商洛市农业局干部、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副队长吴亚锋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抛下了年迈的老人、深爱的妻子、尚未成年的女儿和日夜牵挂的贫困群众,静静地走了…….
吴亚锋同志突然离世的噩耗传来,肖台村乡亲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谁都不愿相信,这个与他们朝夕相处了多个日夜、跟他们打成一片的好后生、好哥们、好兄长、好干部就这样走了,临终时刻,他没能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吴亚锋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都干得有声有色,十几年如一日象黄牛般耕耘,正是他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的点滴传递,才更加在平凡中彰显了他平实而厚重的品质,也用他看似平凡短暂一生书写出了基层一线干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忠诚之魂。
不忘初心做单位里的“行家里手”
“勤奋、踏实、简朴、吃苦耐劳、业务能力强”是与吴亚锋共事过的领导、同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
年,毕业于西北农林大学园艺专业的吴亚锋被分配到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从农村走出来的吴亚锋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刚进单位时他曾对同事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能端上‘铁饭碗’我很知足,和农业、和农民打交道也是我当初报考西农的初衷。”
从事农业工作16年来,虽然先后在多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但“勤学、勤思、勤为”的三勤精神却一直贯穿吴亚锋工作的始终。
吴亚锋从来不会因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又是科班出身而骄傲自满,相反,他还常常向同事求教。与吴亚锋共事16年的李俊谈到这些事情还记忆犹新:“他刚进单位第一次请教我问题时客气的给我发烟,当时我还愣了一下,直到他把这个专业技术问题弄明白才心满意足的回去继续工作。那个时候总觉得像他这样教育背景的人总有一份傲气,但在他身上你却找不到。”
在工作中,吴亚锋也很善于思考。年名扬全省,后来在全国推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商洛模式”就有吴亚锋的心血。农产品监管科科长周龙在介绍此项工作时说:“刚开始这项工作也只是探索,后来向上级汇报推荐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很多内容,亚锋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建议,这些建议很多也被采纳,实际工作中证明这些建议也都是行之有效的。”
面对所处科室工作量大,专业性强,老同志又偏多的实际困难,吴亚锋总是主动担当,加班加点,从无怨言。
“亚锋这娃在我们科室贡献很大,很多材料都是他加班加点熬出来的,他脑子活,也善于思考。16年单位在北京搞大型活动,单位抽不出人,他单枪匹马的出色完成了任务,市上主要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可惜啊!这么好个人就这么走了。”周龙科长的言谈中充满着惋惜与不舍。
同是老领导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主任董兆锋对吴亚锋的工作表现也是深有感触:“年11月,资质认定和机构评审“双认证”的时候,他连续加班3天2晚上,眼睛熬得像两个桃子一样,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没有发过一句牢骚。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给单位非专业的年青同事积极热心传授知识和工作经验,尽到一个单位‘老大哥’的责任。”
吴亚锋所处的科室还承担着全市茶叶发展工作,每年都要到外地参加茶业博览会。年,吴亚锋带领市内的几家茶企到济南参会,五天的时间,他会场、酒店两点一线,没有顾上领略一下这个享誉国内外的“泉城”的风采,甚至连一个小礼物也没顾上给家人买。
当同事打“亚锋,济南好耍不!有啥好东西给兄弟们捎点回来!”吴亚锋也风趣的回答:“你看你想要点啥?现场给你买估计不现实了,但我可以给你网购,包送到家!”
在同事眼里,吴亚锋不仅吃苦敬业,更是一个能“背憨”,乐于助人的人。同事胡海锋讲到吴亚锋的一件“背憨”的事。
年,市农业局在西安设立了一个商洛食用菌直销点,需要派人去做销售,很多人觉得这活不好干都推了,但领导找到亚锋时,他二话没说就去了。因为缺少相关经验,加之受整个行情影响,不久那个店就亏了多块钱。回到单位,吴亚锋不仅没向单位摆困难,讲条件,反而自己凑了钱补上。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多块钱,且是全家唯一收入来源的吴亚锋来说,一下就填进大半年工资,他却没有一句怨言。
有朋友们了解事情后就忿忿不平的对他说:“你个瓜娃子,这是单位的事,又不是你个人的事,你以为你是大款呀!”吴亚锋却平静的说:“这是单位的事,但是我没干好就是我的事,钱没有了还能挣,信誉丢了多少钱也买不回来!”
吴亚锋出身农村,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一家的开销花度都靠他微薄的工资,但他总是默默承担一切,不给单位添任何麻烦。有一次,局里有一个困难职工的救助名额,当领导提出要为把这个名额给他时,他却说:“我这点困难不算啥,能克服,单位还有比我更困难的,机会还是留给他们吧。”
心系群众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年1月,市农业局按照上级“硬选人,选硬人”的要求,选派新一批干部加强驻村工作队力量。吴亚锋因表现优异,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成为派遣对象。出发前,吴亚锋当着所有人的面撂下一句话:“既然组织信任我、同事们支持我,我就一定要把这份责任扛起来,把群众困难解决好,把扶贫工作开展好,定不负众望!”
元旦刚过,一场大雪还未消融,天气异常寒冷,吴亚锋作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就来到了肖台村。入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村情民意。
第一个月里,不论刮风下雪,不论多冷,他几乎天天进村入户,找村干部、见贫困户,拉家常、问情况、做记录......村上道路设施条件差,很多地方不通车路,他就搭老乡的摩托车,到了连摩托车也过不去的地方,他就直接走山路。一个月下来,他的两双鞋子走坏了,脚板磨出了血泡,长出了厚厚的茧子,但是他却走遍了肖台村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深入掌握了全村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
吴亚锋去世后,在他床头一本自制的《民情备忘录》里依然记载着他对贫困户的牵挂:
赖光东,去年发展了两万袋地栽木耳,但五千袋感染链孢霉,损失不少,今年一定要吸取去年的教训……
党军章,患有心脏病,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上高三,听说最近有点厌学,两周后回来,到时记得去安慰安慰……
夏勤善,72岁,住在七组沟脑,天冷病情加重,明天要去看看……
这本百余页的小本子已被密密麻麻的文字爬满了大半。一行行或潦草或整齐的文字,无不记录着他深入群众的点点滴滴,一句句或朴实或真诚的话语,无不折射出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扶贫一线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但吴亚锋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时刻提醒自己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跟他在一起的人都熟悉那个小本子——《民情备忘录》,每天必记、每天必看,每周定期回顾总结,还会做各种标记,办过的和没有办过的他都会一一标记清楚。
肖台村主任杜福旺对此记忆深刻。四月里的一天,一场倒春寒突然来临,气温降至零度,很多年老体弱的人都生病了。吴亚锋翻开自己的小本子,突然想起来上次入户时居住在七组的两个五保户的被子破了,就担心他们受冻,于是想着马上给他们送两床厚实点的被子。但是村上又没有卖的,他便从自己床上拿出了两床被子,又从同事那借来一床,匆匆忙忙就出门了,硬是赶在天黑之前把被子送到了两人手里,还替老人铺床,套被罩,老人暖和了,他自己却感冒了,一个多星期才好。村里的人们都说:“吴队长没有架子,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就像是咱们村里人”。
工作中,吴亚锋确实没有把自己当“外人”,所以才会全心全意帮助村里人,哪怕那人是别人眼里“扶不起的阿斗”,他也要拼尽全力拉一把。
贫困户肖青成一家八口人,上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下有四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本人和妻子身体都有残疾,家境十分拮据,被定为贫困户之后,有坐等政府送小康的思想。当吴亚锋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就主动上门找他谈心、讲政策、疏导思想。在他有了一点点思想转变之后又是发放爱心超市积分卡,又是大会表扬,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肖青成自卑消极的心态转变了,积极发展养殖业,在吴亚锋的帮助下,养了十几头猪和几十只鸡,他自己还买了几十只兔子,半年下来,挣了小一万。
肖青成对吴亚锋多次上门帮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亚锋每次来习惯蹲在屋檐下,先给我发根烟,再给我讲政策,讲技术,时不时的还和我开几句玩笑。3月的一个下午,他来到我家,拉着我到地头,指着我家的一块两亩多的荒地告诉我,这个地方适合种药材,只要我动起来,他负责给我技术指导……”
吴亚锋去世后,肖青成也是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村民。说起当时的情形,这个外表粗狂的男人几度哽咽:“当时一听说扔下手里的活就往过赶,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么务实的一个好人咋说走就走了,这几天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他笑呵呵的给我递烟。”在肖青成等几位村民的坚持下,他们和镇村干部一医院,一直守候到吴亚锋离开柞水。
真心才会真信,真信源于真心。驻村期间,吴亚锋始终将自己的真心奉献给群众,也换来了他们的信任。肖台村一组因民意复杂、人心不齐,过去换届选举一直是个大难题。今年换届之初,吴亚锋便主动参与其中,帮助镇村干部分忧。他和镇村干部们一起逐一入户深入走访、摸底,征求各方意见,找问题症结,最终作通了群众思想工作,使这项工作顺利推进。“今年的换届选举组织满意,群众服气,多亏了吴队长帮忙”。提起这事,一组组长孙海洋充满感激。在肖台村,村民们一说起吴亚锋,很多人都能翻出他的手机号码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