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对北大荒集团驻汤原县汤旺乡民生村第一书记陈学行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北大荒青年,陈学行深知农民的艰辛和农业的重要,他主动投入乡村振兴一线,构建村级种植、养殖循环生态产业链,为民生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北大荒集团驻汤原县汤旺乡民生村第一书记陈学行
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起初,村民们将陈学行当成“外来户”,认为只是来村里走走过场、镀镀金。面对村民的疑虑,陈学行并未做过多的解释,而是秉承初心从细节入手,逐户进行走访,唠家常、听民意,用脚步丈量了民生村的每一寸土地。
为了更好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增加帮扶时间,陈学行将自己的两个孩子都转入汤原县第二小学,做到了顾家顾民两不误。
通过入户走访,陈学行了解到民生村具有养殖业基础好、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立即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制定民生村发展规划,初步确定走生态产业的路子。发展思路确定了,却在怎么干上犯了难,村集体薄弱、村民思想守旧等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但这些难题并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他开始一家一户的动员,带领从未出过省的致富能人到天津毛家峪村、双城雀巢谷物能力中心学习先进经验,不仅开阔了村民的视野、转变了守旧观念,还彻底激发了村民想要发展产业的劲头。
入户走访了解村民需求
构建种养循环生态产业链
陈学行依托北大荒集团现代化农业优势,以整合村内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切入点,构建种养循环生态产业链。
他积极协调集团技术骨干,为村民开展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充分调动种植户、养殖户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信心。针对地块散、种植户老龄化、效益不高等问题,整合亩水田,实行“统一品种、统一作业、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方式进行解决。针对无集中育秧基地等育秧难题,示范推广水泥硬化台面育秧,引进水田卫星平地免打浆、水稻旱直播穴播等技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提高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土地、管理、技术已经就绪,下一步就要解决好农产品如何加工、销售的问题。他积极争取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建成小型大米加工厂,成立了“诚相通”电子商务公司,构建生态大米种植、加工、销售体系,使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大米售价达到.5元/斤,帮助村民销售农家肥鲜磨大米10万斤,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卖“健康”的转变。
民生村基本构建起以蛋鸡为主的“养殖业+有机肥厂+生态水稻种植+大米加工销售”的种养循环生态产业链。年,民生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
查看生物肥发酵情况
陈学行深知民生村种养循环生态产业链的关键在于粪肥的发酵,他根据村情特点,依托北大荒农业技术资源,在多方考察咨询后,最终决定引进分子滤膜发酵技术,因为这项技术投资小、占地小,生产灵活、自动化程度高,非常适于处理民生村蛋鸡养殖产生的鸡粪。当他热情地向村民介绍这项技术的优点,以及如何发展生态大米产业时,才发现村民们都不太认可。
陈学行耐心细致做几个种地大户的工作。一方面向他们讲解使用生粪的缺点,比如烧苗伤根、带菌致病、贪青倒伏等,村民们一听觉得真是这么回事,逐渐认识到使用发酵有机肥的好处;另一方面,向大家介绍生态产业体系的发展过程,产品的销售只是末端,而好的品质要靠好的种植方式来保证,如果这个冬天不把有机肥做出来,那么年还是常规种植,那么秋天怎么能让消费者认可你的大米呢?
陈学行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陈学行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年11月底,5户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自筹资金20万元购入了分子滤膜发酵设备。陈学行带着村民硬是从雪堆里刨出来包稻草作为粪肥发酵的辅料,年1月,在零下0摄氏度的极低气温下,第一批粪肥成功发酵;月拿到了检验报告,发酵肥各项指标均合格;4月底,看着村民将发酵好的有机肥施用到地里,陈学行终于舒了口气,这一冬天的努力没有白费。粪肥发酵不仅可以种植生态水稻,而且为养殖业粪污处理和秸秆资源化还田探索了新的技术路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逐渐构建起种养循环的生态产业体系。
今年,陈学行又从东北农业大学引进蚯蚓养殖技术,使用发酵粪肥养殖蚯蚓,开发蚯蚓药材、蚯蚓鸡蛋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把民生村的生态产业越做越好。
传授水稻种植知识
手把手带领群众致富
陈学行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真正使村民富起来,就要让他们拥有长期致富的本领。因此他特别重视培养村民的经济思维,手把手教授村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