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农村部有关数据显示,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1.2%,达33.4亿头,猪肉产量同比增加1.4%,达到26百万吨,生猪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年春节后,市场猪肉价格快速下行至亏损区间,行业均价同比下降23.7%,生猪价格创下近八年新低。
今年猪肉市场行情的低价动荡,让一些型养殖户们头痛不已。江苏省东台市杨河村的小型生猪养殖户薛太明,在上半年生猪价格每斤5、6元钱时,发现市场行情不太好,将自家养殖规模由原来的多头,缩减到了如今的不足头,即使这样目前的状况仍是让他进退两难。
一头生猪每斤卖到6.5元才能保本,如今5.8元的价格,每斤要赔掉0.7元,留在手中的这些猪,每头按斤来算,眼下每头猪要赔元。但是,如果现在不赔钱卖掉继续养殖的话,因为当猪长到斤后,基本是只吃饲料不长肉,每天每头猪要投入约10元钱的饲料钱,近多头猪每天的损失也相当大。眼下薛太明家的猪场也没有雇佣工人,猪场所有的活儿都由他们夫妻和父母四人来做,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办法降低养殖成本, 限度减少损失力争保本。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楚瑞指出,我国养猪业经过过去40年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生产效率跟发达国家还有2、30年的差距,那么如何从技术角度,促进产品效率提升,并进行整个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就是规模化。
按国家统计局数字,年我国生猪存栏4.3亿头,出栏6.9亿头,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生猪养殖和消费第二大国,年存栏6.8亿头,出栏11.5亿头,与国内的行业分散状况不同,美国生猪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在养殖环节,生猪养殖场仅有约7万个,远少于国内的60多万个。年出栏生猪中,只有约2%是来自年出栏量在头以下的养殖场,51%来自年出栏量在头以上的养殖场。规模化养殖企业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规模化养殖企业能够以大带小,把众多小型养殖户纳入旗下统一管理经营,不仅为企业快速扩大养殖规模找到了一条捷径,也让小型养殖户获得了新生,成为了大型企业全产业链上的组成部分,企业的抗风险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延展到了小型养殖户的身上。
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的小型生猪养殖户丁匡林,从事生猪养殖11年,面对市场风险和环保 策的双重压力,老丁深知只有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模式,才能扭转自己无以应对市场风险的窘迫局面。但是老丁心中也有一本名账,按照每头猪斤出栏,料肉比为2.5,每头猪的饲料成本就是近元左右,再加上每头猪苗成本元左右,疫苗及药物成本为40元,加起来每头猪的成本投入为元左右,如果养殖规模达到较为合理的头,就意味着每年成本投入要达到近万元,此外若要算上人工费、水电等费用,压力更是巨大。
想要扩大养殖规模,却苦于无资金,而老丁比较幸运,当地一家大型肉食企业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并实现标准化养殖,如今老丁成了企业的生猪代养户。老丁只需要按照合作公司的要求投资建立起标准猪舍就行,猪苗、饲料、药品、养殖技术等都是由合作公司提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老丁大规模养殖所需资金的压力,此外,企业还未老丁配了技术员科学指导养殖。眼下老丁的猪场每出栏一头猪,都由合作公司回收销售,然后老丁可以从公司获得每头猪元左右的代养费用,现在老丁只负责养猪,不用再操心销售了。
这种代养模式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我国分散养殖农户小生产模式难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对小型养殖户当前出现的买难卖难、产销分割的局面起到了一定改善作用,使小型养殖户的生存、养殖企业的规模效益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记者:刘兴国李铁柱
特邀评论员:杜昌华
规模化养猪在成本和效率方面上的优势显而易见,散户养猪在养殖成本上也有部分优势,又是很多农户无法替代的收入来源,“公司+农户”模式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方式。不管是公司自养还是“公司+农户”,提高全产业链在生猪品质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都是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龙头企业要承担将散户纳入到一个先进的产业链中责任,让散户更多使用先进技术、先进运营方式,这样才能让这种以大带小的模式“形散神不散”。
来源:CCTV聚焦三农作者:连好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