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首席记者曹磊
视频剪辑曹磊
通讯员周小平
随着家庭农场在湖北各个乡村中遍地开花,以“复合种养”为特点的立体化家庭农场逐渐成为主流。极目新闻记者走访了解到,仅在武汉就有“一家带动一村”、成员达到数十人的“加强版”家庭农场,以智慧化、信息化的综合种养方式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从“夫妻档”到“一队人”,武汉的家庭农场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成为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特色代表。而数十人组成的“超级家庭农场”也透露出都市农业新的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走向绿色综合种养
5月1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曾向朋就早早起来,将羊圈里的多只黑山羊赶到山间进食运动。这样的生活,他在自己的家庭农场里坚持了10年。
在这些鱼塘埂上,放眼望去,成群的黑山羊在“地毯式”嫩绿草坪上快乐享用特制的“营养大餐”,有的则尽情地玩耍、打斗、练体力。原来这是曾向鹏特地种植的黑麦草、酥油草,他说这些草坪不仅供羊吃,供鱼吃,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十几年前回到家乡就开始养黑山羊,到了年就经营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逐步进行规模化养殖。”今年35岁的曾向朋是一名退伍军人,年回到家乡新洲后,就开始尝试养殖黑山羊,从最初的5只发展到现在的只,慢慢又以此为基础,增加了水产、稻米、草场等多种品类的综合种养。
曾向朋的家庭农场在新洲区旧街石河村,面积达到近亩。“我一开始其实只是为了解决黑山羊的粪污处理问题,结果不断了解学习家庭农场的经营知识,走到了现在。”曾向朋说,优良的自然环境是优质农产品的保障,所以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在寻求粪污处理方法的过程中,曾向朋一边跑市场寻找更环保的农资材料,一边到武汉市农业学校等专业机构学习专业知识,最终确定了家庭农场中的循环生产方式,慢慢增加了水稻、太空莲、鱼池、草场等综合种养项目,最终建成一座基于“草场养羊+羊粪肥田+水草喂鱼”生态绿色种养的家庭农场。
智慧种养让手机变时尚农具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倡“家庭农场”,武汉是当时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而后,“家庭农场”再次进入当年的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方向之一。
经过近十年发展,武汉的家庭农场已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智慧种养模式——5G时代下的智能手机变为了重要的时尚农具。
在曾向朋的家庭农场里,只用打开手机上的不同APP,他就能看到鱼池各种机器的运行情况,也可以清楚了解黑山羊的吃草进度。
“不同农时的天气预报、新型的养殖技术,还有各地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波动,以及视频直播、带货销售等等,只要点一点手机就都知道了。”曾向朋介绍,农场里养殖的特种鱼对水质有一定要求,目前使用了一套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可以随时精准掌握鱼塘的水质情况。
在重要的销售渠道里同样依靠智能手机的网络构建。曾向朋说,从农产品的配货、包装、入库,到产品在不同平台进行的销售直播,他要和农场的“家人”们一起忙从早上忙到晚上10点左右,已经完全离不开手机网络。
在这样的智能养殖模式下,曾向朋去年养殖的66亩鲈鱼、黄颡鱼、长江大白刁等特种鱼总共实现了年产30吨,亩产斤,加上多只黑山羊,最后整个家庭农场实现的综合收入达到万元。
将村民变家人打造超级家庭农场
从年前后,家庭农场大多以“夫妻档”、一家三五口人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生产”为主。随着从国家到省内队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支持,一个个加强版的家庭农场正在成型。
“截至今年,我们已经组成了一个40多人的大家庭,大家都笑称是一个‘超级家庭农场’。”曾向朋介绍,他经营的家庭农场已吸纳了周边30多为村民来一起参与农业生产,从事种养殖、配货、入库、包装、消毒等全链条上的工作,保证生产和流通效率。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曾向朋的家庭农场里,村民不仅能够通过参与农业生产获得报酬,还能接受种养殖技术培训,一年每户收入达到5万元。有的农户一年增收3万多元。
在湖北省内,类似的家庭农产还有不少。来自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家庭农产超过0家,这些家庭农场不仅以现代化的种养殖模式带来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也为周边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将村民变为“家人”,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链接
年底,湖北省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12条,突出质量效益优先,着重从“贷、保、财、地、税、水、电、训、防”等9个方面提供助力,破除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
这12条包括: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拓宽抵押质押物范围;强化保险保障作用;优化财政资金扶持;保障产业用地供给;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专家观点
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专家认为,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主体之一,突破了传统农业经营主体“自产自销”“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的瓶颈。
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更加注重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引入,进而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商品性,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最终推动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