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设背景
年6月,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农业农村部号召,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三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园县物联网技术应用、畜禽规模养殖场联网监控、水产养殖场动态监控三大智慧三农大数据平台。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乘着中央一号文件,某某县提出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作,加快全县智慧农业建设。
农业农村局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项目通过智慧农业建设,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物联网技术应用,对重点特色种植园县实施联防联控,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对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生产动态和疫病防控实施联网监控、实时观察。在水产站建设监控平台试点,加强水产养殖场物联网数据共享,集中实施监控分析,及时开展技术服务。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健全完善质量追溯标准,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模式。加大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推广力度,重点支持十总镇育民村新型合作农场建设稻麦全程智能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技专家“点对点”服务,通过“农技耘”平台,加强线上农技推广与服务。扶持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打造惠农直播电商平台,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
1.2建设目标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空间地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紧紧围绕全县“一张底图、共享联动”的管理与服务新格局,重点整合全县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各类农业农村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多源、多尺度且更新及时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通过对各类农业园县、基地、企业、部分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将生产、环境等实时数据集中汇总、分析、展示、监督,及时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实践的远程自动化管理。为“农业生产智能化、行业监管精准化、产品经营网络化、决策支持数字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的某某县智慧农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3建设内容
本次建设内容主要涉及标准规范体系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框架性建设(乡村振兴一张图管理平台、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治理指挥平台)和应用性建设(精准管理系统中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应用、人居环境监测应用,统计考核系统中建设三农数据统计应用、乡村振兴考核应用,以及展示展销系统中初步搭建农旅休闲展示应用、农产品交易推广应用)。
1.3.1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依托某某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本着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安全可靠原则,紧紧围绕县域涉农数据与“苏农云”平台共享程度考核要求,对标《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目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全面整合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编制相关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配合做好某某县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与“苏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服务对接工作。通过整合对接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系统及外部单位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内外农业农村信息资源,集中掌握全县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产业等板块实时数据、信息情况,把非空间的农业专业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化关联,建立完整直观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为某某县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1.3.1.1数据对接
(一)外部数据对接
通过与某某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获取相关部门数据,包括统计局、气象局、发改委、市场监督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局办涉农信息。
(二)内部数据对接
通过将国家、省和市系统数据进行对接,将相关数据落户本地;对农业农村局内部相关系统进行统一对接,根据统一数据资源标准,将数据进行集中有序存储,减少重复建设投入,提供数据利用率,减低数据维护成本,促进数据分析、共享和增值。
1.3.1.2数据建库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农业专题数据、农业监管数据、农业物联监控数据、农户信息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农情信息数据、农业知识库和外部数据库,并预留与相关业务系统数据对接的接口。
1.3.1.3数据处理
对于非空间的农业专业信息,采用ETL等专业的数据处理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按照数据仓库的标准建立对应的实体存储模型将数据归集。
1.3.1.4数据空间化
非空间的农业专业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化关联,在地图上以渲染、画点、画带等形式展示各类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情况。
1.3.2框架平台建设
1.3.2.1乡村振兴一张图管理平台
按照国家及农业农村部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及某某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的主要指标,综合统筹应用全县种植业(环境、土壤、作物、农资、农机)、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产品质量等各类数据,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理清全县农业农村资源精确数据,并上图展示。为农业生产布局、农业执法监管、农业统计、生产过程管理、作业收获管理涉农管理服务提供在线化数据支撑。
(一)资源管理
1.地块管理
农业地块划分和编码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基础信息(人-地-产物)管理的重要抓手和依据,同时也是农业一张图、涉农业务应用的基础图层支撑。地块划分和编码是通过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遥感影像,自动识别地块的天然分界线,对其进行精准划分。通过地块的测算对土地的实际属性、规划范围及面积进行精确确定,为农业的管理提供详实的地块信息。地块划分满足如下技术指标:农田数据县域层级要求划分为县级、镇级、村级、地块级;农田数据源时间范围要求为年。
2.图层管理
实现农业专题图层的自由加载及图层控制功能。
3.数据管理
通过农业数据搜索引擎,实现对各类农业数据资源在地图上的单信息查询、关键词查询、多边形查询及多条件组合查询。
(二)综合应用
1.农田建设管理
实现两县划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可视化展现、基本信息查询查看功能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成果。
2.农业机械管理
基于乡村振兴一张图,进行农机、农机库房、农机中心的位置定位,实现定位展示、作业数据统计分析和农机投入统计分析。
3.物联监测
整合我县当前各类农业物联网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制定统一的标准汇集接入平台,形成统一的物联网监测管理平台,对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进行实时远程观察,辅助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
4.农业资源监管
基于乡村振兴一张图,通过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农作物物候期特征及图像纹理表现特征,接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特色产业等相关数据,运用深度学习模型构建、机器视觉识别等技术,实现对作物种类的识别和分类,计算和统计具体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及分布,自动监测设施大棚并提取数量、位置、面积、变化县域等数据以摸清设施农业资源底数等功能,从而构建集土地资源监测、作物识别监测、生产主体监测、特色产业监测、设施农业监测于一体的农业资源监管应用。
5.农业种植监管
基于乡村振兴一张图,通过综合分析卫星遥感、气象、土壤及耕地历史产量等数据,反演NDVI、LAI等相关植被指数,构建“遥感+气象+作物模型”的产量预测模型,实现一是对某某县主要作物生长趋势进行长效观察,快速定位长势较弱县域,服务管理者进行监控管理;二是对特定作物的苗情进行分析,为作物生长的前期监控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三是对作物成熟度及收获最佳时间进行综合判断,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四是对县域主要作物进行产量评估;五是进行病虫害侵染风险分析或每周作物发病定局预测,形成相应的病虫害预测预警地图,服务植保部门对各种病虫害进行有的放矢地预防监测和治理。从而构建集长势评估、苗情分析、成熟度预估、产量预估及病虫害监测预警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种植监管应用。
1.3.2.2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治理指挥平台
某某县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治理指挥平台是集智能生产、融合经营、高效管理和便捷服务功能为一体综合性平台。
农业一张图:基于乡村振兴一张图管理平台,通过大屏结合一张图对全县农业情况进行展示,实现对图层的切换显示,查询功能。
智能生产:实现智能生产相关内容的大屏可视化展示,可包括农业产业、现代种植、水产养殖、智能畜牧、农业投入、农田建设、园县发展、农业物联。
融合经营:实现融合经营相关内容的大屏可视化展示,可包括富民增收、三产融合、绿色生态、质量兴农、新型主体、品牌农业、农业保险、农资服务。
高效管理:实现高效管理相关内容的大屏可视化展示,可包括地理信息、法规安全、人居环境、主题档案、农业项目、集体资产。
便捷服务:实现便捷服务相关内容的大屏可视化展示,可包括市场行情、科技教育、专家在线和社会化服务。
1.3.3枢纽系统
1.3.3.1精准管理枢纽系统
1.3.3.1.1农产品质量监管
农产品质量监管包括面向政府的监管应用和面向企业的服务应用。监管应包括产前管理、生产管理、产后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相关基础数据梳理及分类工作由数据资源中心的标准规范梳理统筹考虑,监管人员、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将采用云服务管理支撑平台的用户体系进行总体维护。
(一)产前管理
主要包括农资经营管理、投入品信息管理、生产原料管理、通知公告(宣传培训)管理。
(二)生产管理
包括生产标准管理、生产记录管理和监管记录上报与管理。
(三)产后监管
包括例行抽样计划管理、流通去向、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功能。
1.3.3.1.2人居环境监测系统
人居环境监测系统主要监测三大模块:水环境(包括沟塘)、破落建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本期考虑选取一个试点乡镇进行遥感影像采集监测,示范监测面积约km2(注:此系统所需的遥感影像采集与解译服务由系统中标人一并提供,更新频率为一季度一次,第一年度的更新包含在本项目建设费用中)。
(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查巡查系统
将遥感图像进行地理配准、矢量化,对各类地物要素进行符号化设置并对其名称进行标注,不同要素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地图符号,递进显示,等级明显,疏密恰当,色彩搭配美观,形成“用数据审查、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的人居环境空间管控新机制。
(二)遥感对水面黑臭水体监测
利用遥感采集通州地县近期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对试点乡镇内主要水域开展遥感提取。
(三)遥感监测破旧房屋
用遥感数据监测建设用地的变化信息,,对试点乡镇内进行危房的动态监测。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遥感影像自动分析,实现危房监测。
(四)遥感监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堆放
利于从光谱特性中县分出试点乡镇内固体废物并进行监测。
(五)人居环境部门协作系统
实现问题发生时上报、处理、记录及考核的全流程协作系统。
1.3.3.2统计考核枢纽系统
1.3.3.2.1三农数据统计
通过制定农业数据网格化采集制度,满足农业农村局科室及站所核心采集业务需求,确保数据采集过程信息化、痕迹化和规范化,实现统计数据来源一致,提高数据准确性,简化数据统计工作,逐渐形成农业基准数据集。具体功能包括指标管理、任务管理、数据直报、数据共享、工作考核。
(一)指标管理
包括数据指标梳理、数据指标权限管理、数据指标最小单元管理和指标自定义管理。
(二)任务管理
通过任务管理,各级单位将数据指标作为任务下派到相关管理员,并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部分,下派任务时,可以选择指定人员或者指定管理层级,可以选择完成时间。系统自动提醒任务接收人和下派人。
(三)数据直报
主要包括数据查询、数据填报、数据审核、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导出功能。
(四)数据共享
平台能够通过数据中心、数据接口等方式,与其他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实时共享互通农业统计数据,形成农业基准数据。
(五)工作考核
根据任务发布方的任务发布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考评。根据相关管理人员的任务采集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考评。
1.3.3.2.2乡村振兴考核
某某县乡村振兴考核平台以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数据为基础,无缝衔接省级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信息管理系统,将各个指标包含数据项进行梳理,并将各个考核指标按照责任人进行权限分配,根据实际需要,细化、落实到镇、村一级,待数据填报汇总后,进行统一统计计算,完成年度乡村振兴考核工作。具体功能包括考核指标设计、指标分解、任务管理、指标计算和数据共享。
(一)考核指标设计
设计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及“三农”重点工作考核指标。
(二)指标分解
将各个指标包含数据项进行梳理,建立每个指标的标准计算公式,为指标考核提供基础。
(三)任务管理
考核科将数据指标作为任务下派到各个部门,下派任务时,可以选择指定人员或者指定管理层级,可以选择完成时间。
(四)指标计算
汇集个部门填报的考核数据项,通过指标标准计算公式,自动计算各个指标年度考核数据,实现考核指标的综合统计汇总。
(五)数据共享
平台能够通过数据中心、数据接口等方式,与其他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实时共享互通考核指标和各个数据项数据,形成农业基准数据。
1.3.3.3展示展销枢纽系统
展示展销系统本期初步搭建农旅休闲展示应用和农产品交易推广应用的基本框架。本期农旅休闲展示应用利用前期苏韵乡情旅游线路航拍资源,展示我县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本期农产品交易推广应用链接现有农产品直播销售页面。
1.4非功能性需求
1、性能要求
(1)响应速度:地图浏览漫游单次操作的响应时间不大于1秒。一般图形查询及浏览响应时间小于3秒,非空间数据操作响应时间小于1秒,数据量较大、响应时间超过要求时间的,必须有响应进度指示标志。
(2)可靠性:软件中应记录以下基本的日志情况:何时启动、何时停止、运行版本、所有对数据库操作的记录等。
(3)可操作性和兼容性:软件应该操作简便,界面清晰;对话窗口的提示简单准确,功能设计符合用户的普遍习惯;并且与其他软件相互兼容。
(4)适应性:适应客户的电脑硬件和网络环境及现场工作环境,当系统与其他软件的接口发生变化,用户的操作方式、运行环境、对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对期望获取的信息结果发生变化时,软件系统要做到易于调整,拥有高度的灵活性。
(5)可维护性:系统具有健全的维护性功能。
(6)可移植性:系统利用开发系统提供的数据转换功能,可以实现跨系统数据转换,实现不同数据库间的数据转换。
2、系统安全与保障
为了保证本项目的安全可靠运行,整个平台须提供虚拟化、网络、系统、运行、应用、终端及通讯安全技术,构建整体的安全体系保障。
3、易用性要求
用户操作界面要求简洁,友好,默认的配置符合大多数用户的审美观点和合使用习惯。
1.5项目组织与人员
投标人必须承诺在中标后,立刻提供本项目的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项目组人员配备方案。
为保障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沟通和协调的便利,中标方必须指定一名项目总协调人,项目总协调人必须是公司管理层领导。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重大问题,项目总协调人应能及时赶到现场。
更换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须将变更人及其工作影响、替换人资历等情况以书面材料报告项目建设方和监理方审核,经同意后方可更换,项目人员变更超过总人数的20%,建设方有权中止合同执行。因中标方人员变更原因所造成的任何项目质量、进度滞后的后果,由中标方承担一切责任。
1.6技术开发要求
(一)基于分布式平台实现海量数据资源的整合,提供分布式平台数据处理和清洗的服务能力,能够接入高实时性的动态流数据,并建立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机制。
(二)基于分布式空间地理信息搜索引擎,提供优于传统搜索引擎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查询功能。分布式空间地理信息搜索引擎需要具备针对各种类型的空间地理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索引动态更新等能力,并在不影响快速搜索查询的提前下,可以同步接入并更新空间数据资源,同步更新资源索引库。
(三)基于软件模块化开发的理念,实现平台大数据分析建模工作的配置管理、可视化页面的动态配置管理、母版布局页的动态配置管理、地图展示动态配置管理、可实现接口和数据库等类型数据的动态接入,并与可视化展示能够无缝集成,此外,对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能够实现单元化展示,方便与第三方系统进行无缝共享和集成。
(四)技术开发要求平台基于.netcore框架实现核心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采用微服务的设计模式,以及前后端分离技术,构建整合平台的核心模块。平台后台管理和应用系统的菜单等模块管理,要求基于专业的工作流引擎实现,便于后台数据和组织权限的统一化管理。前端基于react框架实现核心应用模块的组件式开发,降低前端模块耦合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