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车行德江县楠杆乡,从该乡集镇出发大约经过10多分钟的山路,来到了当地兴隆社区的吴家湾,就远远地听到“哞哞”的牛叫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上面就是‘德江县三友畜牧养殖场’”。
下车后,发现整个养殖场地处森林中,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蝉鸣。牛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达尔”整齐地站成一排或吃草,或喝水。
“怎么样?我们这环境不错吧?”养殖场负责人吴世有笑介绍道:“牛每天喝的山泉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鸟叫蝉鸣就是它们最好听的‘音乐’,这样的‘待遇’养出的牛自然受人们喜欢咯。”
笑谈中,吴世有带领着记者,到养殖场里里外外参观了一圈,发现整个养殖场干净整洁。“这么多牛,那牛粪去哪里了?是怎么处理的?会不会污染到环境?”记者好奇地问道。
“我们的牛粪都是发酵了,卖给周边的群众,他们拿去种庄稼。”吴世有说,牛每天吃牧草和酒糟子,排出的粪便几乎是无污染物的,特别是发酵后,是促进农作物生长好肥料,这也是周边群众以及一些种植专业合作社争着前来购买的原因。
吴世有告诉记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养殖场已引进蚯蚓养殖技术,把牛粪的价值提升到最高。就是先把牛粪堆放在发酵池,待发酵后再把蚯蚓苗放到发酵池,等天后蚯蚓养大再卖出去。
吴世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牛从进栏到出栏,大约要排7吨牛粪,这7吨牛粪养出的蚯蚓及发酵的牛粪可卖元。
同时,卖出蚯蚓的钱又拿来流转土地扩大牧草种植,减轻买酒糟子高成本的压力,降低养殖成本。据初步预算,扩大牧草养殖后,养一头牛成本可降低元。一头牛从吃进到排出,变废为宝处理效益的“一降一增”,可为养殖场增收近元,相当于一头牛卖出一半的利润,一年可为养殖场增收近万元。
“再过几天,牛粪养蚯蚓的项目就开始运行咯。”吴世有告诉记者:今年养殖场在该乡的六一村,新建了容纳头牛的新养殖场,第一期工程新增容纳头,牧草量充足后,将启动二期工。同时,待技术成熟后,也将在新养殖场推行“牛粪+蚯蚓”的模式,使牛粪成为“奋”起直追“绿色梦想”的有效途径,从而真正成为“生态、循环、绿色、高效”地养殖“牛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慧芳周济
编辑韦依
二审刘娟
三审闵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