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团结圩河蟹和鲈鱼混养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养护。通讯员杨军南报融媒体记者徐琦摄
秋风起,蟹脚痒。最近一段时间,高淳区螃蟹养殖户孔祥华不仅要每天巡查蟹塘,还得四处开拓新市场。
9月14日下午,记者在和丰园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孔祥华时,他刚从南京市区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久等了,上午正好在北京华联超市讨论螃蟹上架的事情。”他略带歉意道。
“今年螃蟹情况怎么样?”
“‘鲈蟹混养’试验基本成功,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位“新农人”笑着说。
告别“靠天收”,养蟹也讲究
孔祥华是固城街道桥头村村民,“小时候,方圆十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螃蟹。”他说,虽然养蟹的多,可螃蟹产量参差不齐,有些亩产收益可达1万元,有些却只有元,不少农户辛苦一年甚至还会亏本。不想“靠天收”的他在年离乡到外地搞环境治理工程,直到年,他决定带着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制剂产品回乡创业。
“回来才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是在用传统方法养螃蟹。可时代变了,养螃蟹也要换换思路了。”嗅到“商机”的孔祥华想到利用微生物制剂净化蟹塘水质,用“新技术”养螃蟹。
位于团结圩的亩养殖基地成了他最好的试验田。记者看到,这里的蟹塘配备了微孔增氧和轮叶水车,实行“两道增氧”,扁担草、水葫芦等水草摇曳。“蟹养得好不好,要看水质、蟹种和饵料,尤其水质是关键。”孔祥华现在是调节蟹塘水质的专家,通过投放轮叶黑藻、扁担草等水草,配合螺蛳、杂鱼、小虾和大豆、玉米、小麦这“三荤三素”,加上微生物制剂,能为螃蟹营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去年螃蟹平均规格公蟹4.7两、母蟹3.2两,每亩净收益元。”
鲈蟹混着养,科技来“增氧”
螃蟹养殖虽已步入正轨,但怎么进一步提高螃蟹整体的养殖效益?孔祥华专门拿出10亩蟹塘,试验“鲈蟹混养”新模式。
“单养螃蟹时,蟹塘里有很多水螟蛾,它们不但和螃蟹抢食物,还容易引发螃蟹病害。加州鲈鱼以这些虫子为食,粪便还能促进螺蛳繁殖,让水质呈现肥、活、嫩、爽的状态。”在蟹塘边,孔祥华边走边给记者解释,“看这蜕下的壳,今年螃蟹规格不会小,鲈鱼我们也捞上来看过,都在8两以上。”
他现场算了一笔账,该模式下,每亩放只螃蟹和条鲈鱼,以80%回捕率、鲈鱼每斤售价10元来算,亩均效益将增加元,“这可比单纯养螃蟹强多了!”
科技助力,不仅让螃蟹整体养殖效益增加,也进一步解放了蟹农的双手。过去,蟹农必须住在蟹塘边的看管房里,时刻监测水情变化,稍有异动就要排水和换水,给水里增氧。现在,“和丰园”自主研发了“e趣田园”综合管理平台系统,通过探头监控、在水里架设增氧装置,蟹农点击手机就可以远程操控。
“合作社的每个蟹农都有专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