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鸭式养蛙是借鉴填鸭技术,人工将饲料填喂进蛙口的一种新的喂蛙方法。此法投资小,收益高,既可喂鲜活饵料,又可喂配合饵料。最大的优点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需要充足的水源和大的场地,房前屋后、庭院、阳台、屋顶,只要有小水池、水缸等,约可养殖。填鸭式养蛙可以高密度、大批量饲养,而且生产周期短,体重20克的幼蛙,填喂5个月左右即能长到克左右。同时,该方法简便易行、设备简单,很适合广大减乡推广应用。不足的是工作量较大。
(1)准备饲料:蛙的食性广,采用填鸭式喂养法,可用多种饲料,既可喂鲜活的小杂鱼、蚌、螺、昆虫等,也可喂干鱼、蚕蛹、动物内脏等,还可将各种原料混合制成团状饲料喂养。饲料要求营养全面而丰富,无霉烂变质,无杂质硬壳,大小适口,干饲料要浸软后使用。
(2)填喂操作:先将蛙用纱布袋或小桶装好待喂。喂时无需特殊设备和工具,只需右手小指指甲留长一点即可。一人即可操作,先左手抓住蛙,无名指、小指扣住蛙的后肢,掌心贴住蛙背,中指轻压胸部,拇指和食指从蛙腋下穿过,别住前肢,指端轻捏蛙嘴两侧。这样,蛙既无法向前挣扎,也不能向后退缩。
用右手小指指甲从蛙的口裂右侧启开嘴,迅速用左手拇指、食指撑住上下颌。用右手将饲料填入蛙嘴,左手拇指、食指松开使上下颌闭合,用右手食指轻抚蛙的下颌部,将饲料压入蛙的后咽部,填食即告完毕。
填喂时,动作要轻柔;若蛙拒绝吞咽,应先用右手捏住其上下颌片刻。如此反复2-3次,蛙即会主动配合。此法对体重25克以上的蛙尤为合适。每人每小时可填喂只蛙左右。因蛙的胃容量大.咽部也宽阔,故每次填喂量可超过常规投喂量的2~-3倍,可达蛙体重的20%左右。每隔2-3天喂1次。
(3)放养管理:因填鸭式养蛙无需另投喂饲料,因此对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水陆场所供栖息即可。放养密度一般为-只(每平方米水面)。因蛙排泄量大,应勤换池水,每3-5天换1次,有条件的,最好保持微流水。
温室养蛙
在我国大部分地方,冬季气温低,蛙类以冬眠方式越冬。越冬时间长短不.一般为1-4个月,冬眠时,蛙停止摄食,生长暂停,体重略有减轻。若能保持15℃以上的环境,蛙类则继续摄食生长。因此,可以建造温室增温,使蛙冬季不入眠,全年正常摄食生长。一般每平方米可产商品蛙20公厅以上。
最简易的温室是在蛙池上搭建塑料大棚,在严冬,棚内温度可保持10C以上。有温泉的地方可依泉建池,池上再建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一般可保持水温15℃以上;若是中、高温温泉,则可将水温调节到25-30℃,使蛙能够快速生长。有工厂余热水的地方可用管道引出余热水进温室,将池水水温调整到15℃以上,30℃以下。有条件的还可以用锅炉、煤炉加热保温。
(1)塑料大棚的建造
①大棚形状:大棚可采用单坡面,应以东西方向延伸。大棚坡面为采光透明面,棚面角度25-30度;较大的棚也可采用2个坡度,第1个坡度为30-35度,第2个坡度为12-15度,大棚高度与跨度(纵向)以2:10为宜。
②建造墙体:在蛙池的东、西、北三面墙体,可砌成砖墙或土墙,厚度为40至50厘米,北墙高1.2至1.6米.东西获侧墙为不等边屋脊形,但前后角度一样。在北墙上设进出门和通风窗,每隔2-3米留一个。但应注意,墙体应根据蛙池大小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③搭设骨架:塑料大棚骨架由前后中三排立柱、横梁及拱杆组成,材料可用毛竹、方木、圆木、镀锌管或水泥预制杆。材料备齐后,根据蔬菜大期的经验,用铁丝将骨架连接而成。
④覆盖薄膜:棚膜选用聚乙烯防老化薄膜,可采用展宽8米的为好,薄膜用量根据蛙池大小而定,先从棚的前沿上横铺第1块,上端折回5厘米粘成简状,内穿3笔米粗的聚乙烯线绳,两端拉紧固定在侧墙;下端留扶20-30厘米埋入棚前土中系牢埋实。然后再铺第2块薄膜,两边均粘成筒状,穿绳后拦紧下压第1块薄膜。这样依次覆盖薄膜。薄膜的东西两边均固定在侧墙上。在薄膜的上面,每两根拱杆之间固定一根压杆,压杆可用竹秆或压膜线,使棚面呈瓦楞状。
⑤加盖草帘:在后立柱与北墙之间的顶上,用麦桔、稻草、茅草等扎成草帘盖在上面,以达保温防寒之目的。
(2)日常管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大棚有无破损等情况。冬季夜间要覆盖好薄膜、草帘,白天应掀开草帘采光。盛夏高温季节要拆除薄膜,通风降温。严冬时节,要关好门窗,扫除积雪,以防压塌大棚和影响采光。饵料投喂及水质调节同常规养殖。以上就是养蛙的高新技术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这些能够让你养蛙过程中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建议与理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