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来股份2018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9/27
中来股份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概述年上半年,公司管理层紧密围绕年初制定的年度战略目标及经营计划,积极推进公司各大业务板块工作开展,由于上半年光伏行业下游总体需求不足、竞争日益加剧,公司背膜业务因此受到影响,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而得益于公司拥有先进的单晶N型电池技术及光伏行业对高效电池认可度的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高效电池业务板块呈现持续发展之态势,获得了多个领跑者项目订单,公司将继续加快泰州电池项目建设进度,为未来高效电池业务利润的扩张奠定基础。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深入探索了光伏应用业务新模式,取得了初步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50元。具体经营情况如下:(一)光伏辅材业务板块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研发透明背膜双面发电已成为未来光伏行业发展的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在继续推进原有背膜产品功能性提升及优化的同时,重点布局透明背膜的研发,在业界率先开发出TPT/TFB/FFC全系列透明背膜产品以及功率增益型网格透明背板产品,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双面组件使用双玻结构带来的重量较重、安装较为麻烦、运输安装及使用中易产生爆裂以及组件的PID问题,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服务。2、加大优势产品的推广,保持产品毛利率随着光伏行业竞争的愈加激烈,光伏企业纷纷寻求降本增效之措施,报告期内,公司加大了涂覆型背膜产品的推广力度,公司自主研发的涂覆型背膜采用了创新的氟碳涂料和PLC流延切线涂覆工艺,较其他类型的背膜产品更具有成本优势,涂覆型系列产品以其优异的性能表现、较高的性价比获得了业内客户的认可,随着公司产品销售结构的优化,在行业政策调整的市场环境下,涂覆型背膜的成本优势愈加明显,有助于公司将背膜毛利率稳定在合理水平。3、推进企业流程化管理,助力快速稳健运营公司的快速发展、稳健运营离不开公司内部流程的建设及完善,自年年底上线SAP系统以来,经过各业务部门的运用及实践,公司已对原料入库、销售出库、合同及订单管理、财务预算等建立了统一的控制及管理体系,对公司的日常运营及成本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为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引入了VIM供应商库存管理制度,并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达成了一致,供应商库存管理制度的实施,优化了公司生产原材料及采购流程的系统对接。4、屡获荣誉,提升品牌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的FFC-JW产品。(二)高效电池业务板块1、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核心技术指标再次提升在当前各种电池技术迭代更新的环境下,公司持续加大了单晶电池项目的研发力度,报告期内,电池研发费用累计投入人民币28,,.01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9.82%,相应研发成果显著,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电池组件相关专利85件,累计获得专利45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33件。报告期内,公司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经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测试,产品正面效率达23.05%、双面率达80.65%,较年初测试出的正面效率22.37%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加大推广力度,拓展新产品应用领域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加大了电池产品的推广力度,先后参加了SNEC第十二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暨论坛、德国Intersolar太阳能光伏展等多个展会,展览了目前量产的N-PERT单晶电池、即将可量产的N型TOPCon电池,除此之外,推出了无玻璃AI组件、可折叠组件等,无玻璃AI组件具有随意折弯的功能,效率可达23%以上,同时兼具人工智能,对组件的监控及使用期间故障的排除具有很大的意义;可折叠组件系公司为满足户外探险、灾难救援等特殊用途而研发的,再一次拓宽了光伏的应用领域。3、发布可转债预案,助力单晶电池扩大再生产经公司于年3月14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以及于年4月10日召开的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公司将通过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含10亿元)用于实施年产1.5GW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项目,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来光能科技(衢州)有限公司,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了本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回复。公司将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审核情况适时启动衢州可转债项目。(三)光伏应用系统业务板块大力发展光伏模式,打造生态产业链闭环近年来,光伏行业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但与此同时光伏用地政策愈加趋严、单纯电站升值空间逐渐狭窄,为此,公司一直在探索并致力实现光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并于年通过设立子公司安徽中来六产富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光伏农业联动模式的探索,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报告期内,公司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并依托双面发电、大棚养殖等核心技术,创新性推出了田园综合体生态发展闭环模式,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打破传统农业园区固化的发展瓶颈,打造一产的种植养殖、二产的发电饲料、三产的休闲旅游产业链闭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与相关部门及机构就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实际运用达成了初步一致,项目正稳步推进中。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州中来光电专注从事N型单晶双面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泰州中来光电主要生产N-PERT单晶双面太阳能电池片,并持续推进N型单晶双面TOPCon太阳能电池片、N型单晶IBC太阳能电池片的研发,加快推进量产步伐。指标含义:电池转换效率:是指电池的输出功率占入射光功率百分比;采用一定功率密度的太阳光照射电池,电池吸收光子以后会激发材料产生载流子,对电池性能有贡献的载流子最终要被电极收集,在收集的同时会伴有电流、电压特性,即对应一个输出功率,以该产生的功率除以入射光的功率即为转换效率。效率=(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入射光功率密度=电池输出功率密度/入射光功率密度研发最高转换效率:系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N型TOPCon电池、N型IBC电池经第三方测试的最高转换效率,两款电池于报告期内取得了最新的第三方测试证书。年1月18日,公司N型单晶IBC电池取得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出具的《检测报告》(编号:SIMITL7011801),检测结果显示,公司N型单晶IBC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23.16%;年5月8日,公司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取得了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出具的《检验报告》(编号:(MLY)WT/18-),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的正面转换效率达到23.05%,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二、核心竞争力分析(一)技术研发与创新优势公司在国内光伏制造、研发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优势和研发经验,一直保持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背膜业务作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发展的主营业务板块,技术研发及创新是管理层最重视的业务模块之一,背膜研发中心设有多功能、综合性实验室,着力完善产品研发技术平台,为背膜新项目、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及设备支持。随着光伏行业双面发电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太阳能电池透明背膜产品的需求逐步加大,公司在光伏行业内率先开发出TPT、TFB、FFC全系列透明背膜产品,并逐步推广运用,报告期内,公司又成功研发了功率增益型网格透明背膜产品,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技术研发优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背膜相关专利共计94件,其中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48件、国际PCT专利3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77件,其中发明专利29件、实用新型专利46件、国际PCT专利2件。在公司成功量产了N-PERT电池的同时,公司也开发并掌握了N型TOPCon电池、IBC电池技术,报告期内,公司审慎研究了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方向,大力引进研发人才,强化研发人才的培养,成立专业的研发小组相继研发了便携式折叠组件技术、半片边框双玻组件技术、叠片组件技术等相关先进技术,并不断优化公司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技术,截至报告期末,泰州中来光电累计申请相关专利共计85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38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45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33件,同时公司多款电池及组件获得了TUV北德、TUV南德、CQC、JET、PCCC、CSA等权威机构的认证。公司凭借着所掌握的技术优势和多样化的产品结构,有效降低了光伏电站的度电成本,在未来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市场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二)营销与品牌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加了SNEC第十二届国际太阳能展、德国Intersolar太阳能光伏展、日本东京光伏太阳能展览会、世界未来能源峰会暨展览会阿联酋等国内外大型光伏展会,展出了公司N型单晶双面电池、N型单晶双面高效组件、N型TOPCon高效组件及全系列背板产品等,公司通过国内外行业展会及相关活动积极推广高技术、高质量的公司产品,公司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创新的研发技术及优越的售后服务均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提高了公司背膜及高效电池产品的品牌知名度,重点推动了公司N型单晶双面组件在欧洲、日本、中东等市场的拓展及应用。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中国光伏上市公司卓越表现奖、CQC领跑者计划杰出贡献奖、年度组件卓越品质奖、年度最佳材料商奖、太阳能背膜协同制造技术与装备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年度中国能源技术领导企业等多个荣誉与奖项,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质量、行业贡献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并在光伏行业形成了重要影响力。(三)产业链协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光伏领域的研发、制造与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已成为太阳能背膜行业的领先者、高效电池领域的先行者,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板块相辅相成、协同运作,得益于公司多年来背膜产品的销售基础和稳定的客户群体,高效电池市场的拓展与背膜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联动共同开发、服务客户或对已有客户业务进行再开发,提升了客户粘性,同时依据组件市场应用的需求,公司在背膜产品研发设计、性能应用等方面更加贴合公司电池产品,增强了公司在光伏制造领域的专业及服务能力。公司持续改进经营模式,提升管理能力,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内部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和整合公司资源,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其他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