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作为当前饲料工业的主流蛋白原料,在养殖业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拉动大豆进口增加。在地缘政治风险、极端气候灾害等不利因素交织叠加下,大豆进口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就要从内部需求减量上下功夫。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推动的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取得阶段性成果。年,在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的情况下,饲用豆粕比上年减少万吨,相当于减少大豆需求万吨,饲用豆粕在饲料中的占比降至14.5%。
为最大限度压减饲料粮需求、减少饲用豆粕用量,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豆粕减量替代的目标和路径,聚焦“提质提效、开源增料”,促进饲料粮节约降耗,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出贡献。
《行动方案》提出“一降两增”的行动目标,即豆粕用量占比持续下降、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持续增强、优质饲草供给持续增加。
其中,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要在确保畜禽生产效率稳定的前提下,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到年要降至13%以下。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减少豆粕用量万吨,相当于减少大豆需求万吨。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政策得力、措施到位,未来饲料节粮潜力仍然很大。通过全面实施提效、开源、调结构综合措施,有望将产需缺口压减至万吨以内,大大减轻我国粮食特别是大豆的进口依赖。
豆粕图片。资料图
提效率:推广低蛋白技术,实现精准营养
专家表示,提升蛋白质利用效率,能够有效降低养殖业对蛋白原料用量。动物对蛋白的需求实际是对氨基酸的需求,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在饲料中添加工业合成氨基酸,补足原料中的短板营养元素,配合使用酶制剂等添加剂,能够提高饲料蛋白消化利用率。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发布了《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产蛋鸡和肉鸡配合饲料》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为全行业推行低蛋白日粮提供了遵循。据专家测算,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最低可减少饲料蛋白需求约1万吨,相当于36%的进口饲料蛋白。
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实现精准营养,需要建立健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我国饲料资源品种繁多,同一原料的营养价值又因品种、产地、加工等因素不同而差异巨大,众多饲料原料基本营养价值数据缺乏,或是在配制加工过程中难以精准把握其变异情况,是实现精准营养配方的“卡脖子”难题。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年起,农业农村部已组织评定了猪、肉鸡、肉牛、肉羊等8个畜种70种大宗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参数,逐步完善主要畜禽品种大宗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数据库和动态预测方程。下一步,将加快测定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资源的营养和加工参数,完善国家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和应用平台系统,面向饲料养殖全行业提供免费查询和应用服务。
制定低蛋白、多元化日粮配方,离不开饲料配方软件。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调查,当前国产配方软件受限于企业影响力、盈利模式等客观条件,在行业中的推广和使用范围有限。专家建议,要加快国产饲料配方软件研发应用。一是推动饲料配方数据系统国产化,打造国家级数字饲料创新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饲料配方数据系统。二是加大数字饲料领域的科技投入保障,持续完善我国自主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动态营养需要量等。三是在全行业推广国产化的饲料数据配方系统。
进口大豆到港装运场景。资料图
广开源:挖掘蛋白资源,减少豆粕依赖
专家认为,开发更多蛋白饲料资源,也是实现饲用豆粕减量替代的重要路径。食用动物副产品、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都是可利用的蛋白饲料资源,通过规范生产工艺,配合使用添加剂,可有效替代豆粕。
微生物蛋白是近年来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