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
金融界网2月1日消息早布局、优机制、提效率、“山海经”、重创新、强风控——这“十八字”要诀凝聚了厦门国际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思路。
年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年)》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一家资产规模接近万亿的城商行,厦门国际银行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一连串鲜活的数字彰显出该行取得的累累硕果:截至年12月末,厦门国际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65%,今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加权利率低于去年全年水平,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低于1%,连续四年达成“三个不低于”和“两增两控”监管指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惠及余户,较年初增长%,实现普惠贷款余额与户数双提升。
为何厦门国际银行能成为业内发展普惠金融的突出样本?
据了解,该行打造了快速发展普惠金融的“十八字”要诀:早布局、优机制、提效率、“山海经”、重创新、强风控。
这“十八字”要诀不仅让厦门国际银行显著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也对其他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早布局,早发力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资源供应主体,正是践行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厦门国际银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早在年5月就推出了“深耕八闽、服务实体”金融服务系列活动,由该行多家分行行长带队的多支调研组,主动深入福建省辖内1万多家中小企业进行集中调研,采集企业一手信息,建立“白名单”机制。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神州大地,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发挥其标准化远程办公系统和移动作业平台的优势,早早按下普惠金融服务“重启键”,2月初就快速为受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先后推出了25条金融举措,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发生后,厦门国际银行依托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线下提供贸易材料、业务确权及各类凭证交互的繁琐流程,大力推进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服务中小微企业。截至年12月末,累计为39家核心企业审批供应链融资合作额度60.5亿元,累计投放13.7亿元。同时,该行不断升级迭代基于互联网智慧风控、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线上贷款平台和标准化移动作业平台,将更广范围的个体工商户客群也纳入到小微金融服务客群里,使更多下沉长尾客户享受到了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年12月末,“无接触式”的线上银税互动产品-税享贷小微贷款余额超过19亿元,较年初增幅超过%。在税享贷等多款信用小微贷款产品助力下,厦门国际银行截至12月末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投放总量位列厦门辖内法人银行前列。其境外附属机构澳门国际银行今年疫情以来,活用澳门政府中小企业信用保证计划、专项保证计划、四厘利息补贴等方案,并自主研发推出各类抗疫贷款方案和措施,全力支持澳门批发零售业、建筑工程业、医药业等多个领域中小企抵御疫情带来的冲击,其中向贸易及零售业发放抗疫贷款9.12亿澳门币,覆盖民生医药企业、交通运输业等民生保障行业。
优机制,强动力
不仅布局早,该行还不断通过优化管理机制促进信贷人员转变思路,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动力。
一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普惠金融业务尽职免责机制,将授信尽职免责与普惠金融业务不良贷款容忍度放宽政策相结合,在不良容忍度内,对未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规范性文件和银行规章制度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人员减轻或免予追责,合理界定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授信业务风险责任,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维护授信工作人员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厦门国际银行积极完善并推动落实考核激励政策,持续加大普惠金融绩效考核力度、健全激励体系,进一步提高各经营机构对普惠金融的聚焦度及重视度。
厦门国际银行于年6月份修订完善综合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将普惠金融指标占整体综合绩效考核的权重大幅提升到10%以上,将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作为各经营机构业务转型重要导向;于7月份制定下发普惠金融和再贷款管理工作的相关通知,通过劳动竞赛形式,充分调动支行网点和客户经理拓展普惠金融和再贷款政策业务的积极性。通过相关信贷计划、考核管理办法、劳动竞赛的落地,有效激发了各经营机构对于普惠业务展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人人都覆盖”“月月有新增”。
厦门某塑胶制品公司为集美区小微企业,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塑料加工企业订单减少、营业收入下降,加之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企业营业成本快速上升,产量、累计销售额及实现利润均出现较大比例降幅。但随着疫情管控,员工陆续到岗,生产逐步恢复,企业拟采购新生产机器,在下一年度扩大生产。厦门国际银行境外附属机构——集友银行厦门集美支行了解到该情况之后,即主动上门与企业进行沟通,细致分析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深入了解客户与其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支付账期及支付方式,全面专业地为客户提供资金解决方案,跟进授信申请,为客户解决燃眉之急,以实际行动促进小微企业稳步向上发展。
提质效,增优势
“厦门国际银行最大的特点就是效率高。”福建某生物工程公司负责人林先生如此认为。他的感叹源自年5月下旬发生的一件事。福建省设立首期百亿纾困贷款专项资金的政策公布当天晚上,厦门国际银行客户经理就打电话告知了他这个好政策,并详细指导他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转天就带上银行纾困贷款管理专员为其上门指导如何在“金服云”线上发布纾困贷款需求,现场收集资料,并为其开通信贷绿色通道,高效服务企业融资需求。“后面几天好几家银行来找我办一样的业务,我只能告诉他们‘你们来得太晚了!’”林先生认为,厦门国际银行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将客户需求摆在首位,服务机制相当灵活、高效,一般一周内都能给到满意答复,“是陪着我们从一家小企业逐渐成长起来的好银行!”
事实上,中小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往往面临着体量小、网点少、人手少、业务覆盖面窄等劣势,但厦门国际银行巧妙地将中小银行这些劣势转化为联动快、链条短、技术新的后发优势。
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发挥总分行高效协同联动的优势,自上而下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尤其是对于分行提供的来自市场一线的需求,总行反馈快速,高效协同联动帮助分行解决实际问题。
为鼓励分支机构发挥地缘优势,强化、优化对本地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厦门国际银行下放授信业务审批权限,给予分行较大的授信审批自主权,从而利于其更精准、快捷地服务小微企业。
据了解,集友银行福州分行就基于客观存在的市场困境及现有的风险管理措施,积极创新信贷风险资产抵押模式,扩大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在切实防控信贷风险、贴近市场客户的前提下,精准对接辖区内经营稳健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同时运用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改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该分行授信客户漳州某贸易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纺织品批发等。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在上下游贸易活动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该司常常遭遇上游采购款到发货、下游销售货到欠款的两头排挤。为保证货款回笼安全,降低坏账发生可能性,企业只能接受远期兑付的银行承兑汇票。然而,银票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不易背书变现,若要变现,则须自行承担高昂的贴息成本。因此,一旦下游要求以银票结算时,企业就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
在获悉上述情况后,集友银行福州分行积极向客户宣传人民银行再贴现货币政策,将支持小微企业的业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客户。经过与企业多次接触沟通,最终通过贴现业务有效缓解资金周转难题。同时,由于该行提供的贴现利率优于市场贴现利率,大大减轻了客户的资金成本,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肯定。
山海经,本地化
在厦门国际银行“十八字”要诀中,所谓“山海经”是指“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因地制宜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解决当地企业资金需求痛点,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支持方案,有效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为福建念好“山海经”提供强大“融资融智”支持。
“念海经”,创新首单大黄鱼质押贷款。“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福建省宁德市既是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也是中国著名的大黄鱼之乡,但大黄鱼产业发展受制于传统银行融资手段单一、担保品缺乏等问题,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厦门国际银行宁德分行围绕当地脱贫致富的关键产业,创新提出以冷冻大黄鱼作为质押品,开展全市首笔“大黄鱼仓单质押反担保”业务。
“我从没想过还能用大黄鱼质押贷款。”福建某海洋生物工程公司负责人蔡先生感叹,“大黄鱼仓单质押特别有利于产业发展。大黄鱼价格公开透明,每天都有公开市场标准公布,不用担心估值问题。将大黄鱼收到冷库里,我可以收保管费和担保费,同时渔民还可以储存到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出售,不至于出现丰年价贱伤渔,在销售淡季为多户大黄鱼养殖户扩大再生产解燃眉之急。”
截至年12月末,厦门国际银行宁德分行仓单质反担保贷款已落地17笔,助力大黄鱼养殖产业继续成为闽东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宁德分行推进与渔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金融服务范围,也为海带养殖户、渔排改造项目等提供金融支持。
“唱山歌”,支持红色旅游产业渡难关。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该行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