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制作中药“地龙干”和西药“蚯激酶”的主要来源,而电捕蚯蚓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而“绝户式”的电捕对土地伤害非常大,很多农户深受其害。正值忙碌的麦收季节,检察官来到了江苏省涟水县的种粮大户老刘家,正是为“电捕蚯蚓”的事儿做回访。非法“电捕蚯蚓”到底归哪个部门管?好像很多部门都有责任,但是都不太好管理,江苏省淮安市检察机关出手调查了。
江苏省涟水县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徐贵娟刚从村民老刘的地里回来,老刘有多亩麦地,今年2月份,总有人带着“地龙仪”到他的地里电捕蚯蚓,经常是他在这边把人轰走了,那边又有人偷偷摸进地里,老刘装上了24小时监控,但收效甚微,直到今年4月初,检察官们到村里走访后,事情才有了转机。
徐贵娟表示:“老刘一见到我就说,‘公安、农业局都轮番来查,最近1个多月基本没人来电蚯蚓,今年这收成肯定能好,你们真是为咱种粮户做了件大好事。’”
电捕蚯蚓竟然产供销“一条龙”
徐贵娟告诉记者,自年起,检察院把农业保护作为公益诉讼的工作重点后,她基本每周都会抽空到基层乡镇巡查,4月8日在田边发现有人带着个不大的长方体仪器放在田里,一会附近就有成堆的蚯蚓从地底冒出来。弄这么多蚯蚓做什么?她向种粮户了解情况。
徐贵娟说:“村民告诉我,只要把‘地龙仪’上的导电针插到地里,把开关打开,瞬间能对附近土地释放高压电,在电流的刺激下,地里的蚯蚓呼吸困难,便会争先恐后地爬上地面。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使用‘地龙仪’每天能轻松抓获蚯蚓数百斤。”
为什么这些人要抓捕蚯蚓?原来,蚯蚓是制作中药“地龙干”和西药“蚯激酶”的主要来源,同时,它也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检察官调查发现,这些被抓的蚯蚓要么被送到非法加工点,制成蚯蚓干,再出售给一些制药厂家,要么被收购后卖给饲料厂制作成养殖用的高营养饲料。
检察官助理张仕琪介绍:“我们调查发现,‘地龙干’在上海、广东等地每公斤能卖多元,而且由于蚯蚓养殖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现在价格还在逐年上涨。正是高额的利润促使一些人想到了野生蚯蚓,电捕蚯蚓成了便捷的生财之道,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和所谓的‘服务’。”
检察官打开“淘宝”搜索“地龙仪”“电蚯蚓”等关键字,便会出现近60个品牌上千种产品,页面广告上基本都有“秒出蚯蚓”“不出蚯蚓包退换”的字样,甚至有的打出了“比赛捕蚯蚓,日抓斤”的广告,售价从元出头到多元不等。
徐贵娟称:“我们发现有人在乡镇设立非法加工点,专门收购新鲜蚯蚓,制成蚯蚓干,仅在涟水某镇就有5个这样的点,每天这些加工点向河南、河北的制药厂发送蚯蚓干合计约上千斤,以10斤活蚯蚓可制蚯蚓干1斤,折合成新鲜蚯蚓就是上万斤。而电捕蚯蚓现象在涟水县各乡镇有不同程度存在。”
“绝户式”电捕伤地伤财
村民叫苦不迭:“蚯蚓抓光了,明显感觉到地里的土结块,蓄水情况和土质也不如以前了。”检察官们走访相关专家,来评估“电捕蚯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淮安市耕地质量保护站长,推广研究员杨用钊说:“蚯蚓是土壤生态保持的重要一环,对于维护土壤肥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还能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同时它吞咽土壤后排出的粪便里有丰富的活性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多种元素,所以,我们会采用增加土壤中蚯蚓种群的数量来改良土壤。涟水是苏北的重要产粮区,保护蚯蚓真是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董元华也证实了蚯蚓对维护土壤质量的贡献:“蚯蚓可以被称为土壤中的工程师,它也是土壤健康状况优劣的指示器。年10月1日将实施的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土壤健康综合表征的生物测试方法(GB/Z-)’中规定,每平方米土壤蚯蚓的数量大于50条,表示土壤处于健康状态,20-50条为中等退化状态,4-20条为重度退化状态,小于4条为极不健康状态。”
检察官进一步调查发现,电捕蚯蚓不仅影响到了耕地土壤健康,也对当地特产芦笋的生产造成危害,有的芦笋种植大户每年用在购买蚯蚓粪和人工运输、播撒的费用不少于万元。
电捕鱼、捕鸟,现在都是被禁止的,而且有专门的部门管,地下的蚯蚓归
谁管呢?它既不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也不属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这小小的蚯蚓,不仅引得一些人有了不劳而获,轻松发大财的心思,也引起了检察院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