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年我是怎样为有一个优秀的儿子骄傲,现在我就有多后悔让儿子读书太多,目前,儿子在大城市立足艰难,在小城市又无用武之地,以至于我和他爸老了、病了,想指望他根本不可能。
我这个儿子算是白养了,幸亏还有两个女儿,否则,我们老两口可就惨了。
人物:吴姐
年龄:62岁
职业:农民
01得来不易的儿子
我家在安徽大别山区的农村,在城里人都只能生一个孩子的年代,我生了3个孩子。按照当时政策,农村人如果老大是女儿,还可以再生一个,结果我连着两个生的都是女儿,无奈,只好在老二满一周岁断奶后,被拉去做节育手术。
本以为这辈子就两个女儿了,结果,老天偏要送我一个儿子。做完节育手术没多久,我发现自己早上吃饭反胃,开始还以为受凉了,后来连着几天都是这样,医院去看看。
医生经验很丰富,就提醒我是不是怀孕了,我一听直摇头:“不可能,我已经做过节育手术了。”
回到家,跟老公讲起医生的话,他很警觉,第医院妇产科检查,结果还真的怀孕了。按照政策,我是做过结扎手术之后怀孕的,生下的孩子不违规,但为了能安全生下这孩子,以防万一,我们夫妻俩还是决定把两个大孩子托付给双方父母(一家一个),跑到宁波做面点生意去了,准备直到孩子生下才回老家。
我有孕在身,反应又很强烈,在宁波又人生地不熟的,幸亏有老乡帮忙,才搞了个煎饼摊子,在一个大学附近做煎饼,生意倒是不错,就是特别想两个女儿。
当时大女儿4岁,二女儿才满1周岁,把这么小的孩子留给双方老人,心里真是不舍。我既想孩子,又担心累着几位老人。老公是家里老大,小叔子也有孩子了,公公常年卧病在床,婆婆要带两个孩子,还要伺候公公,每天肯定累得够呛。
我母亲身体倒还好,就是父亲不在了,母亲一个人帮我带孩子,我不放心,让她带着老二住到邻村的二姐家。母亲在帮我带孩子的同时,还要帮二姐家做家务。老二刚会走路,母亲带她也是每天累得腰酸背痛。
更让人难受的是,当年大家连电话都没有,只能靠写信了解家里的情况。尽管在信里,双方老人都说一切都好,但我知道两个女儿肯定想妈妈,因为母子连心,我也想她们。
在宁波,为挣钱养家,我顶个大肚子,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起床和老公做准备,上午要忙到10点才回租住屋休息,下午老公一个人还要推车到建筑工地去卖面条、混沌,想多赚一点养家活口。
就这样,在忙碌中,我们迎来了儿子的出生。当时老公一看是男孩,真是欣喜若狂,他说一切辛苦都值得。毕竟在农村,传统思想还很严重,生个儿子不仅意味着有人传宗接代,关键是我们的养老也有了保障。
刚满月没多久,我们就准备打道回府。
02艰难创业养活一家子
带着儿子回家,我们和两个女儿又团圆了,老二也已经两岁,能跑会说,就是见到我们远远地躲着,不敢靠近。老大年纪大一点,明显地要老练些,她对我们回家欢呼雀跃,对家里新添的弟弟也非常热情,确实很有大姐的风范。
在大姐姐的带动下,老二也变得很乖巧,两姐妹都非常懂事听话,把小弟弟当成了自己的小玩偶,倒是省去了我许多陪小家伙的时间。
看到两姐妹陪着摇床里小弟弟的温馨画面,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可养活三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子出生后,我没有奶水,需要买奶粉,两个女儿又是长身体的时候,虽然没什么好东西吃,但饭菜的吃饱吧,两边还有老人,尤其是公公常年卧病在床,老公是老大,小叔子成家时背了一身的债,赡养老人成了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奈,我和老公商量做点啥赚钱。老公读过高中,我只上过小学,他比我有见识。他说报纸上说养菌菇赚钱,现在田地承包到户,家里几个堂兄弟都外出打工,田地是荒芜的,我们干脆跟他们商量一下,让我们一起用来种菌菇。
因为对老公很信任,我当然赞成他的建议。几个堂兄弟也同意把自家的田地(跟我家的连在一起)一起种菇,年底给一点租种费。
说干就干,老公买来一堆书学习怎么养殖菌菇。他看完书后,说养菌菇并不难,他有信心,我们找人贷款买了大棚、种菇的种子和材料,就开始干起来。
可真养起来我们才发现,这是项技术活,看着容易,做起来难。为了养菌菇,我们两口子起早摸黑地待在大棚里,但因为温度、水量等调控不好,第一次养殖以失败告终,我们几万的投入打水漂。
老公深受打击,感觉一夜之间他的头发白了不少,我也是焦虑得睡不着觉。怎么办?一家老小要我们养活,小儿子嗷嗷待哺,两个女儿渐渐长大需要读书,我们不能放弃。
但要接着再干,钱从哪儿来?技术上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消沉了几天,还是老公脑子灵活,他跟我说要到市农科所请专家帮忙指导,解决技术问题后,再谈贷款的事。
托人帮忙找来了市里的专家以后,老公又请来了镇里的领导,这一下我们家养殖菌菇的事让镇政府极为重视,贷款顺利拿到,我们又重整旗鼓干了起来,这一次我们不仅养殖了平菇,还养了香菇。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终于养殖成功。
可问题又来了,这么多平菇和香菇成熟,卖给谁?无奈,我和老公每天起早摸黑地摘了菇子,再坐2个多小时的车到市里菜场去卖,因为我们菇子品相好,每天一去很快就会卖掉,就是两人来回跑不仅成本高,人还辛苦,关键是3个孩子我一点也没时间管他们,全由我妈一个人带。
连续折腾了三天,老公看我累得实在吃不消,就请我二姐过来帮忙,让她在市里打工的老乡合租房里临时租住一段时间,每天专门负责在菜场卖菇子,老公负责送菇,我负责采菇。
这一茬菇子在我们的辛苦付出下终于收回了两期加在一起的成本,我们信心大增。老公吸取教训,找同学搭桥,先跟市里大超市联系,在种菇之前,先解决销路问题。
03三个孩子读书优秀
这下,我们的菌菇养殖又扩大养殖品种和规模,老公找了几个乡邻来帮忙,我逐渐从养殖场脱身,把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我小学都没毕业,让我去辅导孩子作业当然不可能,但我喜欢读书,也崇拜读书人。老公比我大9岁,我愿意嫁给他,也是看他读过高中,懂得东西多。跟在他后面,这些年我停止过看书学习。
当年未结婚前,在外面打工,我就很羡慕城里同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我暗暗发誓,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也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们,让他们以后当城里人,过同样的舒适生活。
在宁波躲着生儿子时,我也买了许多儿童启蒙教育的小画书,回家后老大爱不释手,每天晚上缠着我讲给她听。尽管我忙碌了一天已经累得腰酸背痛,恨不得倒床就睡,但看到老大渴望的眼神,我的心就软了,我强打精神给她讲小说里的故事。老二也张着大眼睛好奇地在旁边听着,就连老小也似乎觉得好听,在摇篮里不哭不闹。
这一刻真是无比美好,我再累也不过觉得累。就这样,每天晚上我都会在睡觉前给孩子们讲故事、唱儿歌。白天,我就鼓励老大把故事再讲一遍给弟弟妹妹听。后来小弟弟一哭,两个小姐姐就会唱儿歌,很神奇,小家伙也就不哭了。
也许是这从小养成的习惯,我家三个孩子读书,我只在老大上小学一至三年级看过她的作业,她四年级的时候,老二读书,都是老大带着妹妹一起完成作业,我根本不用管。我家老大特别懂事、乖巧,妹妹读书都是她管,根本不用我操心。
兴许是孩子需要鼓励和夸奖吧,因为老大表现好,我们夸,老师也夸,老二也就想得到夸奖,表现也是一级棒,我们做家长的当然乐于去夸她们。两个孩子在村小学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
老大五年级的时候,老二上二年级,老小也上一年级,除了下雪和大雨天,我会送她们外,其他时间我基本上没送过,都是老大带着弟弟妹妹走3里路去上学。后来老大到乡中学上初中,老二天天带着弟弟上学。
有两个姐姐榜样的作用,弟弟读书也特别认真。而且弟弟还特别有灵气,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三个孩子读书方面,我们除了给他们买必要的复习资料,没上过一次辅导班,遇到难题,都是他们姐弟三人一起商量解决。尤其是弟弟,因为成绩好,跳了一级跟二姐同级同班,并很快在成绩上超过二姐,二姐不懂得还要请教他。
就这样,三个孩子很顺利地考上县重点高中,后来大姐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硕连读。老二考上了同济大学建筑专业,也是本硕连读。
而老小成绩最好,没参加高考,就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班,本硕连读,博士到美国交流。
04儿女毕业工作,我们的烦恼更多
当年乡邻们都羡慕我生个几个优秀的儿女,我也很为自己的孩子这么优秀而骄傲。为了供养三个孩子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样的大城市读书,再加上双方父母老病,我们两口子生活压力山大。
菌菇养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菌菇销售越来越难,市里的超市因为换人经营,也不愿意继续跟我们签销售合同,我们又只能回到自己到菜场零售的模式。我们买了辆车,菌菇成熟后,我们天天起早摸黑地在市里和老家来回奔波,每天累得散了架似的。
三个孩子学业都很优秀,我们又不忍心让他们读完本科就工作。但后来老公年纪越来越大,在大女儿读完硕士还想读博的时候,我跟她好好聊了一次,我说爸爸年纪大了,已经干不动了,你是大姐,希望她硕士毕业找工作,减轻家里负担。
幸亏老大明事理,她很爽快地同意了,而且还跟说,她是可以留在北京的,但北京房子贵,离家又远,按我们家的条件,她以后连找对象都难,她准备到合肥找工作。
老大能想这么远,还这么贴心,我真的好开心。后来,老二也受大姐的影响,读完硕士就工作了,而且也跟大姐商量好,不留在上海,要回合肥找工作。两个女儿回到合肥,有了工作,我们才松了口子。但儿子还在读博,我们也不忍心让两个女儿供他。
尽管我们身体随着年岁增长,已经干不了太多的农活,但为了不耽搁儿子继续读博士,我们还是尽一切可能地在养殖场忙碌着。好不容易,儿子博士毕业,我们和两个女儿商量,想动员他也回合肥发展。
以我们的家底,儿子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发展,他要成家买房的话,我们是无法付得起他的首付。
而合肥当时房价也才元一平方米,儿子要是买房的话,我们拿个十几万也还能算个钱,能帮上一点忙。再说,两个姐姐也在合肥,到时候,我们老了,不能动了,有3个孩子在一个城市,我们底气也足些。
可儿子说,他学的应用数学专业,只有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才有发展前途,在合肥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再说,他女友是上海人,他想留在上海。
儿大不由娘,两个姐姐听他这么说,也无言以对,毕竟弟弟的事业和个人幸福重要。只是我们都提醒他,以后在上海买房子,家里帮不上忙。儿子也说他知道的。
后来儿子上海就业并不顺利,他想进投资机构,不知什么原因没去成,最后进了一所上海高校当老师。作为我们父母来说,听到儿子到大学当老师,感觉也挺不错的,但儿子说年轻的老师薪酬不高,压力还大,要想买房简直是天方夜谭。
没干两年,女友年纪大了,家里人催婚,可儿子事业才起步,房子又买不起,父母还在安徽农村,以后还要养老。女方家长不满意我儿子这样的家庭背景,逼着她女儿赶紧分手。
听说了这些,我们老两口真是伤心,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儿子,博士毕业在上海立足却连老婆也娶不起。而我们作为他的父母,为他读书已经尽其所有,现在自己也已步入晚年,对儿子在上海买房子完全无能为力。为这,我们常常愁得无法入眠。
05老伴病了,儿子再优秀也指望不上
幸亏这个女孩对我儿子感情深厚,不愿分手,但又受不了父母的逼迫,于是她就跟儿子商量双双到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后,然后留在英国发展。儿子本来就对当老师收入太低,在上海买房感到无望,现在听女友这一动员,他立马心动。他们做好决定,才回家告诉我们,并对两个姐姐说“爸爸妈妈以后养老就靠你们了,在上海一套房子就压死人,我们出去不准备回国了。”
听到儿子这样说,我的心都碎了。但有什么办法呢?读了这么多书,儿子的心已经留不住,他想要更好发展空间,向往更好的生活,我们只有祝福。只是私下里,我们常常因为没有能力为他提供一套婚房而难过。既然无法帮到孩子,那也就只能放手让他闯吧。
儿子和女友一到英国,因为没了长辈和礼数的约束,他们很快就结婚了。在英国微博后研究,是有收入的,因为不急着买房子,两人过日子问题倒也不大,只是难以有积蓄。
儿子出国没多久,老伴常常说胃又不舒服,吃饭越来越没食欲,两个女儿知医院检查,结果查出来说老伴得了胃癌,这真是晴天霹雳!
老伴需要尽快手术,我担心会有个三长两短,就想通知儿子,让他回来看看爸爸,可老伴死活不肯,说儿子去英国时间不久,不能耽误他。他得了这么重的病,还在替儿子着想。
幸亏有两个女儿和女婿,老伴在合肥及时做了手术,医生说发现得早,手术很成功,再配合两个疗程的化疗,恢复得好的话,不会有性命之忧。
只是,手术和化疗的过程很痛苦,但全程我们都没让儿子知道,而儿子每次视频,我都说爸爸有事出去了,他竟然也没怀疑。看看他有多粗心,他可能以为我们身体一直不错,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老伴这一病,我们以前攒的十几万积蓄也用得差不多。关键是他再也不能干农活了,菌菇养殖只能盘给别人去干,我们得靠儿女养老了。
可儿子远在国外,两口子收入也是有限,他们后来即使知道了父亲的病,也只是时常视频聊天关心一下,似乎爸爸看病不差钱。
医院检查、开药,还要加强营养,一年花费也要好几万,农民没有医保,全靠自己拿,我们拿不出来的时候,都是由2个女儿出。两个女儿工作虽然不错,收入也还可以,但毕竟有家室和孩子,手头并不富裕,但她们宁愿自己节省,对父亲看病、营养一点都不含糊。
说起来,我这个儿子千辛万苦得来的儿子,三个孩子当中读书最多,也最有出息,但我们老了,能指望的却只能是女儿,想想也是伤心。乡邻和亲戚们不知道我家的情况,都羡慕我生了个有出息的儿子,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个远在国外的儿子,我其实算是白养了,落下的只是个精神安慰和一个好名声。
前年,英国疫情形势紧张,儿子两口子在英国找工作不顺利,刚好香港华为海外招聘,儿子应聘到了香港工作,媳妇进了香港城市大学当老师。他们暂时算是有了满意的工作,但香港的房子比深圳、上海都贵,两口子现在也不敢要孩子,说要等有了房子再说。
要在香港买房谈何容易!但这已不是我能关心得了的。只是我清楚地知道,在渐渐老去的路上,我们能靠的依然只有女儿。我这个优秀的儿子其实指望不上,这是让我说不出口的伤心之处。
06写在最后
吴姐是我的一个表姐,在我老家,大家都羡慕她生养了3个优秀的儿女,但没想到提起儿子,她却伤心地说儿子算是白养了,她不敢指望儿子。其实言语中,她还是心疼儿子在大都市打拼的艰难。
作为母亲,我能理解吴姐对儿子的心疼之情。农村孩子再优秀,读书再好,在大城市起步阶段,缺少父母的帮扶,他们在生活中步履艰难。这一群大城市难以扎根,小城市又不愿回去的优秀年轻人,常常被现实碰撞得垂头丧气,做父母的也只能在老家望儿兴叹。
吴姐说指望不了儿子,其实也是心疼儿子,不想给儿子添加负担,竭力为儿子找借口而已。如果她真的开口让儿子媳妇出赡养费,相信以他儿子目前的境况也是出得起的,她只是不想增加儿子负担而已。
虽然吴姐语言之中有些怨怪儿子读书多没什么用,其实如果她的儿子不是读书好的话,那他们病了老了,也许会更惨。在农村,吴姐算是幸运的,毕竟她有3个儿女,而且因为读书走出了山村,孩子们的其实命运已经得到了改变。
那些儿女都在农村的老人,老了、病了境况不如吴姐他们的多地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值得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