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大口鲶养殖技术小结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5/3

大口鲶原名南方大口鲶,具有以下优点:①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当年鱼苗养殖5-6个月即可成为商品鱼。②适应低温能力强。大口鲶生存适温为0-38℃,在我国南北方均能自然越冬。③食性可以转变。由专吃活鱼虾转变为吃配合颗粒饵料,同样可获得满意的效果。④抗病能力强,养殖过程中极少发生疾病。⑤消费市场广阔,养殖经济效益高。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习性

大口鲶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最适生长水温为26-28℃,低于18℃或高于31℃时生长缓慢。不耐低氧,当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则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就窒息死亡。适应pH值为6-9,最适pH值为7-8.4。

大口鲶性较温顺,不善跳跃,喜成群集团,较易捕获,第一网的起捕率常达90%左右,三网过后,基本上能把鲶鱼捕尽。

二、食性

大口鲶属肉食性鱼类,能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1/3的鱼体。在池养条件下,经过驯养能够吃配合饵料,但要求饵料中粗蛋白含量在40%左右,苗种阶段高达45%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应占30%。大口鲶仔鱼的开口饵料是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体长2厘米的幼鱼就能吞食丝蚯蚓和1-1.5厘米的家鱼鱼苗,当体长达5厘米时便能很好地摄食绞烂的鱼肉、切碎的陆生蚯蚓,以及配合颗粒饵料。

三、繁殖习性

大口鲶一般4龄达到性成熟,产卵季节在3-6月份,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是产卵盛期。产卵水温为18-28℃,最适水温为22-25℃。卵沉性,油黄色,晶莹剔透,扁球形,具粘性但较弱,可附着在聚乙烯纱窗布或其它附着物上孵化,每千克体重亲鱼可产卵-粒。

第二节人工繁殖

一、亲鱼培育

必须进行专池强化培育,它是大口鲶繁殖的关键,决定人工繁殖的成败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高低。

1.亲鱼培育池水质亲鱼池的水质宜清不宜肥,进、排水方便,溶氧量要高,pH值为中性或偏碱性。

2.亲鱼池面积及放养密度面积以-米2,为宜,水深为1.5米左右。这样可放养亲鱼8-12组。放养密度主要根据水源状况来决定,通常每10-20米2放养一组亲鱼。

3.亲鱼饵料亲鱼的饵料有活饵料和配合饵料2种。所投配合饵料粗蛋白含量要求在40%以上,并添加适量对性腺发育有作用的物质。

二、雌、雄鉴别

达到性成熟的雌鱼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松软,仰腹可见有明显的卵巢轮廓,手摸有弹性感觉。外生殖突短而圆,生殖孔扩张,呈红色。雄鱼腹部明显比雌鱼小,外生殖突长而尖,轻压腹部可能有精液外流,胸鳍较尖,胸鳍棘上的锯齿粗大。

三、人工催产

1.催产池催产池可用水泥底的小圆池或家鱼圆形产卵池。一般面积为-米2的鱼池,一批可催产15-25组亲鱼。

2.注射方法和剂量注射部位为背鳍基部肌肉或胸鳍基部内侧。催产激素有PG,LRH-A,DOM等,以PG+LRH-A或DOM+LRH-A混合使用效果好。使用剂量:雌鱼PGI.5-2.5粒+LRH-A30一40微克/千克或DOM3-5毫克/千克+LRH-A30-40微克/千克。雄鱼剂量减半。采用胸腔注射,雌鱼分两次注射,产卵效应时间比较稳定;第一次注射剂量为全剂量的30%,相隔8小时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雄鱼可一次注射,剂量减半,注射后分放。注射后亲鱼流水刺激。催产后将亲鱼放在产卵池里,保持水温22-23℃,一般注射催产后20-22小时就可开始进行人工授精。

4.雌雄比例目前所采用的比例为2:3或3:5,效果均较好。

5.效应时间水温与效应时间成反相关。水温低,效应时间长,水温高,效应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水温每差1℃,从打针到发情产卵的时间要增加或减少1-2小时。

四、受精

受精方法有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2种。

1.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方法的受精率较高,关键是必须掌握好亲鱼发情、排卵的时机,适时捕出亲鱼,进行人工采卵、采精并使之混合均匀,完成受精过程。

2.自然受精要严格按照雄鱼多于雌鱼的配组比例将雌雄亲鱼放入产卵池中进行产卵受精,如雄亲鱼少于雌亲鱼会影响受精率。在产卵完毕后,要将亲鱼捕出,进行分散护理。

五、人工孵化

把人工授精的受精卵均匀地拨撒在孵化窗纱框上或其它粘着物上,将粘着受精卵的窗纱放入水下1厘米处进行孵化。用流水或充氧孵化的效果最好。较适宜的孵化水温为18-28℃,最适孵化水温为22-25℃。受精以后的第2天开始每隔6-8小时泼洒聚维酮碘水溶液1次,使水呈淡绿色,直至将要出苗为止。一般40-50小时后当第I批脱膜出苗时,这时刚孵出的仔鱼呈橙黄色,腹部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用尾部慢慢颤动,2-3天后可自由游泳并开始觅食,这时应降低水流量,并尽快将一些卵膜和死卵捞出,以减少病害发生,过2-3天后,可将鱼苗转入鱼苗池培育。

孵化期间可能会遇到过早脱膜、畸形苗多、鱼苗大量死亡等问题,一般每立方米水可用5-10克高锰酸钾液处理鱼卵,加固卵膜,并保持水中溶氧量在4-9毫克/升,pH值7-8.4.这样可减少鱼卵过早脱膜的发生。

第三节养殖

一、鱼池建造

鱼苗池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好。面积以-米2为佳。鱼苗池最好是水泥池,池底不能留有洞穴、缝隙,避免幼苗集群钻入,窒息死亡。池底要有一定坡度,出水口应设在最低处,并设一纱窗拦鱼。这种池牢固,培育效果好,其缺点是投资大。

二、鱼苗培育

1.放养当仔鱼的卵黄囊基本消失,体色由淡黄变成黑褐色时即可转到专池培育饲养。池塘放苗前10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水深40-50厘米,每天泼洒两三次豆浆以培养浮游动物,若水体太清,可加泼猪血,当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就可放苗下塘。一般精养池的放苗密度为每平方米-尾,粗养池为每平方米50-尾。

2.饲养管理

(1)投饵刚下池的鱼苗只能摄食到人工投喂的饵料,极少捕捉到浮游动物,所以必须多次适量投喂。一般每万尾鱼苗每天投喂熟蛋黄6-10个,并辅以新鲜猪血、奶粉、豆浆等。随鱼苗个体的长大,就可以投喂未经筛选的水蚤、摇蚊幼虫、水蚯蚓,蝇蛆及各种小家鱼苗,也可用豆浆、奶粉、猪血、绞烂的鱼肉糜、人工配合饵料作为培育鱼苗的饵料。

(2)水质管理鱼苗刚下池时,水深在40-60厘米,待鱼苗体长达1厘米以上时,逐渐加深,当苗种体长达到3一4厘米时,水深应控制在80-厘米。水质要求清新,浮游动物丰富,透明度应控制在35厘米左右,水温最好在18-22℃,经常有微流水对流,以防止水质过肥或老化,这样培育苗种成活率高,体质好,且个体均匀。如果水温过高,苗种易患出血病,应加注深井水,降低水温,同时可用高效消毒灵、鱼血散等药物进行防治。

三、鱼种培育

1.放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尾,饲养15天左右,当池内约有半数个体达到5-6厘米时,就要彻底清池过筛,分级分池放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40尾。当池内约有半数个体长到8厘米时,再次清池过筛,此时每平方米只能放15-20尾。待鱼种长到10-12厘米的规格时,即可放入大池开始成鱼养殖。

2.饲养管理

(1)投饵鱼种培育阶段前期的主要饵料是水蚯蚓,其次是相应规格的家鱼苗、蝇蛆等。每天投4次,投饵量为鱼种体重的20%左右,当鱼种体长长到5厘米时,就可开始用一半活饵料,一半添加引诱剂的配合饵料进行食性转化,整个转食过程需7-12天。转食期间日投饵两三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15%。当发现有80%以上的鱼种摄食饵料时,就可逐渐递减诱食剂的用量,直到完全不用。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10%,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

(2)水质管理鱼种培育池的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pH值6-8,溶氧5毫克/升以上,水深1米左右。注意早晚巡塘观察鱼种的活动情况,经常清晒饵料台,定期改良水质和预防疾病。每次加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5左右较好。

3.苗种运输通常采用双层鱼苗塑料袋充氧加冰运输,一般装水量(连鱼一起)约为袋总容量的2/5-1/2,4-6月份的装载密度为1-1.6厘米鱼苗每袋装-0尾,3-4厘米鱼苗装-尾,5-6厘米鱼苗装-尾,8-10厘米鱼苗装30-60尾。

四、成鱼养殖

(一)池塘养殖

1.池塘单养

(1)池塘条件进行大口鳃单养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0-米2,为宜,水深1.5米左右。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鱼种放养前先清除淤泥,每亩用生石灰76-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并施入基肥。

(2)鱼种放养鱼种的放养量应根据鱼塘条件、饲养技术、饵料供应情况而定。实践证明亩放8-12厘米的鱼种-尾,养到年底平均每尾重可达0.4-2千克,平均每亩产商品鱼达千克,养成率在85%以上。如果亩放4一6厘米的鱼种0-尾则产量只有千克左右,且当年只能养成每尾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如果放养鱼种规格相同,饲养时间相同,每平方米放养数量不一样,产量也不一样,放养尾数多的鱼池,出池鱼的规格相对较小。

(3)饵料及管理作为成鱼养殖用的饵料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鱼养鱼”,即用小野杂鱼或家鱼苗、罗非鱼苗甚至蝇蛆、蚯蚓、螺肉、蚌肉、禽畜内脏等来喂养;另一种是用鱼粉(或蚕蛹)、豆饼、菜饼、小麦、玉米等为原料,另加维生素和无机盐合剂,配制成颗粒饵料投喂。饵料的颗粒直径为3-5毫米,,其营养要求是粗蛋白质36%-42%、脂肪8%-10%、糖25%-30%a、粗纤维4%-8%,一般饵料系数为2-2.5。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下午5-6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8%,但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天气状况和鱼吃食情况灵活增减。平时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池水清新,防止缺氧。在主养鲶鱼的鱼池里,可以配养一定数量的大规格鲢鱼、鳙鱼种,但切忌混入鲤鱼、鲫鱼、草鱼等吃食性鱼类。通常每亩可配养80-尾鲢鱼鱼种、60-80尾鳙鱼鱼种(规格在16.5厘米以上),让它们消耗池中的浮游生物,同时池中可配备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有较高的溶氧量。

2.池塘混养选择小野杂鱼较多的家鱼池或亲鱼池,每亩放10厘米长的大口鲶鱼种30-50尾,值得注意的是混养时,主要养殖品种的鱼种规格一定要比大口鲶大,而且要特别注意水质的调控管理。在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家鱼都经常浮头的池塘不宜混养大口鲶。

(二)网箱养殖

1.网箱要求及设置选择水质好的大中型水库架箱。网箱需备有一级鱼种培育箱、二级鱼种培育箱和食用鱼饲养箱等3种规格。一级鱼种培育箱可选用0.8厘米网目的径编无结节聚乙烯敞口网箱,体积为4米×4米×2米或5米×5米×2米,单层网衣;二级鱼种培育箱可选用1.5厘米网目的聚乙烯结节敞口网箱,体积同上,单层网衣,食用鱼饲养箱选用3-4厘米网目的聚乙烯结节封闭网箱,体积同上,双层网衣。

2.鱼种放养当年繁殖的鱼苗最好经池塘培育到4-5厘米的规格后再放入一级鱼种箱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尾;饲养15-20天后过筛1次,筛出的大小鱼种分箱饲养;当鱼种达到10厘米以上规格时,转入二级鱼种培育箱,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尾;当其尾重达25克左右时即可转入食用鱼网箱进行成鱼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尾。若放养的是尾重0.4千克左右的隔年鱼种,每平方米只能放养30-50尾。

3.投饵及饲养管理网箱内必须设置饵料台.投喂冰冻野杂鱼或配合饵料,每天投喂三四次。大口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指标不一样。平时应经常洗刷网衣,清除污物,保持箱内外水交换畅通无阻,每隔15-20天就必须筛选、分箱1次,将大小基本相同的鱼放在同一网箱内饲养,这样可以发挥群体生长优势,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而相互残食。

第四节疾病防治

大口鲶是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尤其是在成鱼养殖中较少发病,但在苗种阶段病害较多,特别是水质管理不当,放养密度过大,投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水蚤、水虹蛾等活饵料或投喂了霉烂变质的颗粒饵料,较易感染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影响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比较容易发生的细菌性疾病有细菌性败血症,烂鳃,肠炎,腐皮,白尾,套肠等,真菌性疾病有水霉病,常见的寄生虫病有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绦虫病等以及营养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具体处理建议可参考疾病防治部分。

△内容源自渔愉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欢迎留言评论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