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8/29

每年6月到7月,随着季风降水的到来,千岛湖当中的鱼类逐渐变得活跃且肥硕,是最好的捕捞时节。

你可能没有吃过鲢鳙鱼,但是你绝对听说过千岛湖鲢鳙。

就是如此知名的渔场,却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两大难题困扰着千岛湖几十年。

第一,究竟应该怎样衡量放养的育苗?第二,如何将其中的大鱼给捕捞上岸?

从当初提议放养鲢鳙已经过去了60年,相关人员提出的“保水渔业”发展计划发展又如何了?

放养难题

大家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放养的数量会成为一个难题。

从生态的角度来讲,究竟该放养多少,各类鱼苗所占的比例如何,这是相当重要的。

千岛湖早在上世纪就已经投入到养殖鱼类的行业当中,如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早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这样的生态系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其中某一类鱼的数量增加,势必会挤占另外一些鱼类的生存空间,久而久之,鱼的整体数量势必会失衡。

比如,千岛湖当中的鲢鳙和草鱼就是这样的竞争对手,它们的食性相近,栖息领域相似,难免会在水域当中发生“争执”。

不论是鲢鳙的数量太多,还是太少,都容易打破水下的平衡。

千岛湖当中的鱼类有十多种,它们彼此存在相互制横的关系,构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个时候,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了,这还不简单吗?每年定时定量放置鱼苗,不就没有问题了吗?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样的想法并不可取。

因为你不知道水下的情况究竟如何?各类鱼种又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举个例子,假如饲养者在头年放了条鲢鳙的幼苗和条草鱼的幼苗,在过程当中,假如鲢鳙幼苗只有40条活到了成年,而草鱼则有80条活到成年,试问第二年还应该按照同等数量投放吗?

再加上这些鱼类都在水下,养殖者几乎不可能逐一清点它们的数量,只能够根据当年的捕捉量以及水质情况去大致判断鱼类的存活量再进行投放。

此外,还要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在困扰着人们。

那就是,人类虽然可以控制幼苗的数量,却无法有效判断鱼类自然产卵的情况。

假设在当年有一半的雌鱼都产下了1万枚鱼卵,存活率有十分之一,如果专家预算自然产下的数量出现严重失误,是否会导致生态的失衡呢?

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即便目前人类有先进的热成像探测技术、卫星探测技术等等,但仍旧无法控制自然界的随机性。

每年放置鱼苗就是大家最紧张的季节,生怕头年哪类鱼放得太多,导致第二年其他鱼类的减产。

抓鱼难

放鱼是一方面,如何抓鱼又是另一方面。

抓鱼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如何有效地抓到鱼却是无比困难的。

千岛湖水库长约千米,最宽处10千米,最深处米以上,春秋两季的正常蓄水面积大约平方千米,在捕捞季节,蓄水面积甚至一度超过平方千米。

为了不让千岛湖当中的生态失衡,每年对于相关鱼类的捕捞指标都有严格的把控,捕捞数量太多了不行,太少了也不行。

如何在这巨大的水库当中,捕捞到特定的鱼类,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此外,对于一些体重未达标的鱼类,还必须要放回去,这无疑是给捕捞增加了难度。

所以,千岛湖每年的捕捞季节之后,总有大量的“漏网之鱼”。

每年都漏一部分,有的“老油条”便在其中生活了十几年甚至是更久,如今千岛湖最大的鱼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年,千岛湖发展集团的捕捞团队就在其中抓到了一条鱼王,属于青鱼一类,其体重足足有着斤。

此前,相关捕捞团队分别从千岛湖当中捕捞上来了多斤的鱼王和多斤的鱼王。

当然,在其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庞然大物”,这都从侧面反映了千岛湖捕捞的难度之大,才让这些鱼王有了逃跑的机会。

“保水鱼”计划

当然,渔业资源只不过是千岛湖的特色之一,除此之外,它还是我国巨大的淡水资源储存库,蓄水量高达亿立方米,能够在干旱的季节供给人们各方面的用水需求。

所以,在养殖鱼类的时候,就有相关负责人提出了保水养殖计划。

传统养殖鱼类通常是以鱼为主,不注重水域的环境条件,为了保证鱼类的存活率和更低的成本,饲养者甚至会牺牲水质。

而保水养殖是一种生态的养殖方式,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既要保证渔业资源的产量,也要保证千岛湖的水源环境。

如何保证千岛湖的水源环境呢?此时鲢鳙便成为了绝佳的“环保小能手”。

鲢鳙通常以水域当中的浮游藻类为食,该藻类虽然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给水体带去有机物,但是数量过多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这是很多水域所面临的问题。

养殖鲢鳙之后,便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困扰,它们吃饱之后也不需要人们专门的喂养,这些不吃饲料的鲢鳙品质绝佳,是千岛湖的招牌产品。

千岛湖盛产的有机鱼是国家认证的知名名牌,口感更好,少有土腥味。

有了这样的“光环”加持,千岛湖的各种鱼类数量自然是水涨船高,比普通的鱼类要贵上不少。

在这样绿色环保的发展模式下,千岛湖究竟保住了什么?

第一,无疑是保住了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目前千岛湖的水质条件已经超过了部分地区的自来水水源。

第二,该模式也保住了品牌和口碑,在全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一提到千岛湖,人们联想到的除了优美的湖区环境之外,就是其中的淡水鱼。

千岛湖的鱼类也从品质和口感方面,博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即使价格昂贵,也阻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虽然在前期的投入上,确实有着不小的成本,而且千岛湖的渔业产量也不及那些饲料喂养的鱼类,但后期的收益证明,保水养殖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并且是富有远见的。

第三,保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如果没有当初保水养殖的战略,千岛湖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一处工业用地,是工厂排污的一处重要场所。

如今的我们很难见到和谐美好的千岛湖。

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生需要这样的发展模式,而保水养殖也能够促进人类的持续发展。

可以说,人和自然界是互利共赢的。

在这样的模式下,相信千岛湖的相关产业能够继续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渔业市场更加知名的品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