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如何人工养殖蛤蜊滩涂养殖和池塘养殖的方法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12/14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5496904.html

蛤蜊是一种双壳纲软体动物,生活在潮间带或浅海的泥沙底质中,是一种常见的海鲜。蛤蜊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还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蛤蜊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还可以进行人工养殖,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那么,蛤蜊怎么养呢?本文将为您介绍蛤蜊的人工养殖方法和技术要点。

蛤蜊的人工养殖方法

蛤蜊的人工养殖方法主要有两种:滩涂养殖和池塘养殖。滩涂养殖是在潮间带或浅海的泥沙滩上进行播苗和养成的方法,适合于海岸线较长、潮差较大、水质较好的地区。池塘养殖是在水质和底质条件较好的池塘内进行播苗和养成的方法,适合于海岸线较短、潮差较小、水质较差的地区。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滩涂养殖

滩涂养殖是利用自然海水和饵料进行蛤蜊养殖的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方法,但也受到自然条件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滩涂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和整理养殖场地

选择和整理养殖场地是滩涂养殖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选择养殖场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养殖场地应选择在潮流畅通、地势平坦、含沙量高(70%~90%)的低潮区滩涂地,或者在水质和底质条件好的池塘。

养殖场地应远离工业污染区、港口码头、航道等可能影响水质和安全的地方。

养殖场地应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方便播苗、收获和销售。

整理养殖场地时,应进行以下几个工作:

在易受潮水冲刷和泥沙覆盖的地区筑堤防洪,防止种苗流失。堤宽0~40厘米、高约25厘米,用芒草或其他材料固定。

在滩涂地上翻滩改土,将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的冲刷和阳光的暴晒后,再整平埕面。若埕地较软,则须开挖排水沟,以防埕面积水。

在播苗之前一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亩)或茶籽饼(8千克/亩)泼洒埕地,杀除敌害生物。

2.播苗

播苗是将经过筛选、消毒、吐沙的蛤蜊苗种撒播到养殖场地上的过程。播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播苗的时间随苗种的个头而确定,一般白苗在4~5月,而中苗在12月至来年春季,而大苗则要在产卵前。

播苗的方法有干播和湿播两种。干播是在退潮后埕地干露时,从运苗船中卸下蛤苗,均匀撒播到埕地上。湿播是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时,用船把蛤苗运至插好标志的埕地上,在标志范围内按量撒播。干播适用于白苗,湿播适用于中苗和大苗。

播苗的密度直接影响到蛤仔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一般来说,播苗密度应根据蛤苗个体的大小、潮区的高低和底质条件等因素来决定。表1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蛤苗的播苗密度参考值。

表1蛤苗的播苗密度参考值

.养成管理

养成管理是指在蛤仔生长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移殖:移殖是指将蛤仔从一个养殖场地转移到另一个养殖场地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转移养殖潮区、疏散养殖密度、促进生长。一般来说,小苗播种的潮区较高,经过6~7个月的养殖后,个体显著增大,摄食量增加,养殖密度相对显得太密;同时,蛤仔的体质逐渐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应移到较低潮区放养,并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以加速蛤仔的生长。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繁殖情况进行移殖,以提高成活率和恢复体质。

防治灾害和敌害:严重威胁蛤仔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水和台风。在易受台风袭击的埕地,应争取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收获或移植到安全地带;受洪水威胁的埕地,也应采取类似的措施;对未来得及收成和移植而受害者,必须及时抢救,清除覆盖埕面的泥砂,集拢散失的蛤仔,以减少损失。蛤仔的敌害生物主要有鱼类、虾类、贝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等。防治敌害生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用茶籽饼、漂白粉、石灰等杀毒剂定期泼洒池塘,杀除敌害生物。

用网箱、网兜等工具将蛤仔围养或装箱,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害。

用铁丝网、竹篱等材料在池塘周围设置隔离栅栏,阻挡敌害生物的进入。

用人工饵料或其他诱饵引诱敌害生物,然后捕捉或者消灭。

补播:补播是指在蛤仔养殖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敌害生物的影响,造成蛤仔数量减少或密度不均的情况下,再次播苗的过程。补播的目的是补充蛤仔的数量,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产量。补播的时间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在每年春季和秋季进行,采用湿播法。

4.收获

收获是指将成熟的蛤仔从养殖场地中收集起来的过程。收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收获的时间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蛤仔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在每年冬季和夏季进行。收获前应停止施用杀毒剂和饵料,以保证蛤仔的品质。

收获的方法有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两种。人工收获是指在退潮后埕地干露时,用铁耙、竹耙等工具将埕地上的泥沙翻起,然后用手或筛子将蛤仔捡拾起来。机械收获是指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时,用拖拉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将埕地上的泥沙连同蛤仔一起刮起,然后用筛子或水槽将泥沙分离出来。

收获后应及时清洗、分级、包装和运输,以保持新鲜度和品质。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利用人工控制水质和饵料进行蛤仔养殖的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方法,但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池塘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和建设养殖池塘

选择和建设养殖池塘是池塘养殖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选择和建设养殖池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养殖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市场接近的地区。

养殖池塘应根据地形、土质、水源等因素合理设计大小、形状、深度和坡度。一般来说,池塘面积以0.5~2.0亩为宜,形状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佳,深度以1.0~1.5米为适宜,坡度以1:10~1:15为合适。

养殖池塘应有完善的进水、排水、防渗、防波、防鼠等设施,以保证水质的调节和池塘的安全。

养殖池塘应在池底铺设一层厚度为10~15厘米的细沙或泥沙,以提供蛤仔的栖息和掩埋条件。

2、播苗

播苗是将经过筛选、消毒、吐沙的蛤仔苗种撒播到养殖池塘中的过程。播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播苗的时间应根据蛤仔的生长季节和池塘的水温而定,一般在每年4~5月和9~10月进行。

播苗的方法有直接播苗和间接播苗两种。直接播苗是指将蛤仔直接撒播到池塘中,让其自然沉降到池底。间接播苗是指将蛤仔放入网兜或网箱中,再将网兜或网箱放入池塘中,让其逐渐适应水温和水质,然后再将其释放到池塘中。

播苗的密度应根据蛤仔的个体大小、池塘的面积和水质等因素来决定。一般来说,播苗密度以每亩~只为宜。

、养成管理

养成管理是指在蛤仔生长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管理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指通过调节进水、排水、曝气等方式,保持池塘水质的适宜条件。一般来说,池塘水质应保持以下几个指标:

水温:水温是影响蛤仔生长和摄食的重要因素。蛤仔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5~0℃,最适宜的水温为20~25℃。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5℃时,蛤仔会停止摄食和生长,甚至死亡。因此,应根据季节变化和气象预报,及时调节进水量和时间,以保持适宜的水温。

溶氧:溶氧是影响蛤仔呼吸和代谢的重要因素。蛤仔适宜的溶氧浓度为5~8毫克/升,最低不低于毫克/升。当溶氧浓度低于2毫克/升时,蛤仔会出现窒息现象,导致死亡。因此,应定期检测溶氧浓度,并根据需要进行曝气或换水,以提高溶氧含量。

pH值:pH值是影响蛤仔生理活动和钙质壳形成的重要因素。蛤仔适宜的pH值范围为7.5~8.5,最适宜的pH值为8.0~8.2。当pH值低于7.0或高于9.0时,蛤仔会出现酸碱失衡或钙质壳溶解等问题,影响生长和存活。因此,应定期检测pH值,并根据需要添加碱性物质,如石灰、碱石等,以调节pH值。

饵料管理:饵料管理是指通过投喂人工饵料或添加有机肥料,增加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数量和质量,为蛤仔提供充足的食物。一般来说,饵料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饵料的种类应根据蛤仔的口味和消化能力而定,一般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小麦粉、玉米粉、豆粕等,也可以适当添加动物性饵料,如鱼粉、虾粉等。

饵料的数量应根据蛤仔的体重和食欲而定,一般以每亩每天投喂0.5~1.0千克为宜。投喂过多会造成水质恶化和浪费,投喂过少会影响蛤仔的生长和产量。

饵料的时间应根据蛤仔的活动规律和水温变化而定,一般在每天早上和傍晚各投喂一次。在水温较高或较低的季节,应适当减少或增加投喂次数和量。

饵料的方式应根据池塘的水深和水流而定,一般采用均匀撒播或沿池塘边缘投喂的方法。撒播时应注意分散饵料,避免堆积;投喂时应注意控制速度,避免漂浮。

移殖:移殖是指将蛤仔从一个养殖池塘转移到另一个养殖池塘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转移养殖水域、疏散养殖密度、促进生长。一般来说,小苗播种后经过~4个月的养殖后,个体显著增大,摄食量增加,养殖密度相对显得太密;同时,蛤仔的体质逐渐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应移到另一个水质和底质条件好的池塘放养,并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以加速蛤仔的生长。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繁殖情况进行移殖,以提高成活率和恢复体质。

防治灾害和敌害:严重威胁蛤仔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冰雹、寒潮等。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池塘,应争取在灾害来临之前,收获或移植到安全地带;受灾后者,必须及时抢救,清除池塘中的杂物和死亡者,以减少损失。蛤仔的敌害生物主要有鱼类、虾类、贝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等。防治敌害生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用漂白粉、茶籽饼、石灰等杀毒剂定期泼洒池塘,杀除敌害生物。

用网兜、网箱等工具将蛤仔围养或装箱,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害。

用竹篱、铁丝网等材料在池塘周围设置隔离栅栏,阻挡敌害生物的进入。

用人工饵料或其他诱饵引诱敌害生物,然后捕捉或消灭。

补播:补播是指在蛤仔养殖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敌害生物的影响,造成蛤仔数量减少或密度不均的情况下,再次播苗的过程。补播的目的是补充蛤仔的数量,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产量。补播的时间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在每年春季和秋季进行,采用直接播苗法。

4、收获

收获是指将成熟的蛤仔从养殖池塘中收集起来的过程。收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收获的时间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蛤仔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在每年夏季和冬季进行。收获前应停止施用杀毒剂和饵料,以保证蛤仔的品质。

收获的方法有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两种。人工收获是指在池塘排干水后,用铁耙、竹耙等工具将池底上的泥沙翻起,然后用手或筛子将蛤仔捡拾起来。机械收获是指在池塘未排干水时,用拖拉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将池底上的泥沙连同蛤仔一起刮起,然后用筛子或水槽将泥沙分离出来。

收获后需及时清洗、分级、包装和运输,以保持新鲜度和品质。

以上就是我为你介绍的关于蛤蜊的人工养殖方法和技术要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蛤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