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市场 >> 正文 >> 正文

亳州市谯城区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结硕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3/16

近年来,亳州市谯城区强化扶贫措施,突出产业“特”字,发挥资源“优”字,培育发展一批扶贫产业项目,带动谯城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遍地催开谯城扶贫“幸福花”。

年,亳州市谯城区持续将“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作为民生工程,出台特色种养业到户奖补政策。设置“新增补”和“存量补”两类补助标准,分别用于种苗补助和存量管护补助,每户每年奖补最高达元。今年全区已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扶贫到户项目个,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59个,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余万元。

政策引导助力特色产业壮大,夯实脱贫基石。谯城区统筹谋划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变”改革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突出产业扶贫、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政策的融合,强化产业项目与设施配套。形成了中药材、蔬菜、林果和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一体化发展布局。目前,全区中药材面积85万亩,规范化种植27.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36万亩;家禽养殖万余只,家畜养殖.5万头。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建设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配套烘干、冷藏设施11座,标准化农产品中药材加工产业园5个,配套农产品烘干房及冷库一体化设施5座。夯实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在45个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设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6万元建设农村道路,建设道路条.公里,涉及48个贫困村,惠及贫困户人员人。

技术指导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做强脱贫实力。谯城区以广大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全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的贫困户开展订单式、全覆盖培训。农业农村局和人社局联合实施,由贫困村产业发展技术专家组农技专家乡土人才及贫困户种植、养殖能手,在田间地头圈舍旁给贫困群众讲解蔬菜、中药材、果树和畜禽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技巧。真真切切让贫困户掌握生产实用技术,通过提“智”促进贫困户增收和稳定脱贫。创新指导服务,开展“”农技专家包保贫困村制度,建立3个贫困村产业发展专家组,每个专家组服务一个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农技人员和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一对一”帮扶制度,包保责任人定期走访包保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村,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解难题。今年以来,印发特色种养业扶贫技术手册1.8万份,特色种植养殖技术明白纸2.3万份,全区产业技术指导员、农技人员和帮扶干部入户指导特色种植养殖贫困户1.6万余户。技术指导保驾护航,谯城区贫困户中涌现出一批“养殖大户”、种植能手。

主体带动助力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基地”等模式,通过合作发展、劳务就业、订单收购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贫困村为重点实施主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实施30个贫困村发展中药材、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5年续建奖补项目;年以来累计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个;实施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奖补项目个,对经营主体和贫困户进行“双向奖补”,强化贫困户内生动力和经营主体带动积极性。年,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余万元。

创新“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合作发展集体经济模式,投入万元建设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配套农产品烘干房及冷库设施,创建标准化农产品中药材加工产业园。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初加工的难题,年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37.6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余万元。

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实效。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乡村振兴已经吹响号角。谯城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完善政策融合机制。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强化农业、电商、文旅等规划和政策融合,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沟通,进一步强化扶贫政策与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衔接融合,打政策项目配套发展、协调共进的组合拳,促进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增收。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强化产业发展配套道路、农业基础设施和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做好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等,强化脱贫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开展好贫困户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不断完善贫困村、贫困户技术帮扶包保制度,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创业增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强化贫困户产业发展种植养殖品类险种开发,加强经营主体风险防范和购买商业保险意识,落实好《谯城区特色种养业保险方案》,扎实做好贫困户产业扶贫保险赔付工作。促进产销对接,借助新媒体联合传统销售开展常态化消费扶贫,降低市场风险。(武廷凯武清海胡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