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市场 >> 正文 >> 正文

福建省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5/2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1049.html

福建省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

实施方案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预下达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部分政策任务清单的通知》(农办计财〔〕63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9号)、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闽委〔〕5号)的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聚焦我省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年全省计划培训3.万人(含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人数人),其中农民合作社经营者、家庭农场经营者、村级农民技术员、农村电商、农机操作手、产业扶贫带头人等人员培训由各市、县(区)按需求统筹安排。

二、重点工作

(一)选准培训对象。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下同)培训对象为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本年度参训学员可以在次年参加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级的培训。同一层级培训学员与上年重复率不超过8%。以县为单位对辖区内培育对象进行调查摸底,摸清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和需求,建立培训对象库,组织培训对象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报名参加培训。各地要从对象库中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特别是要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带头人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留乡人员培训,优先培训“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申报人员。

(二)完善培训体系。加快建立开放教育培训体系,统筹用好涉农高校、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培训(实训)工作,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标准和程序,开展培训(实训)任务承担单位指定或遴选工作,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的作用,加强对培训(实训)任务承担单位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开展需求调查、培训组织、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等工作。

(三)强化分类培训。重点围绕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等三个类型开展培训:一是经营管理型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和农业经理人,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人员管理、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能力。二是专业生产型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其生产效率、质量标准和绿色发展水平。三是技能服务型主要培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提升培训对象所从事产业或所在岗位的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

(四)推进分层培训。按照“省抓示范培训、市抓特色培训、县抓产业培训”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分层培训。各级举办的培训班原则上每班不超过人,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培训每班不超过50人。一是省级主要开展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和师资培训,以及组织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高级班。省级示范培训(师资培训除外)总学时不少于学时(含实习实训和线上培训,按每天8学时、每学时45分钟计,下同),实习实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3,线上培训不少总学时的1/10。其中,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培训总学时不少于学时,实习实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5,线上培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10。二是设区市级主要负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以及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等培训。其中,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的培训总学时不少于56学时,实习实训不少于总学时的2/3;经营管理型培训总学时不少于学时,实习实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3,线上培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10。每个设区市的市级培训人数不少于人。三是县级主要负责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培训,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培训。其中,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的培训总学时不少于40学时,实习实训不少于总学时的2/3;经营管理型培训总学时不少于学时,实习实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3,线上培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10。

(五)创新培训模式。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特点,围绕产业周期开展分段式、交替式培育,选好实训基地,强化技能训练。一是要强化分模块培训。对经营主体带头人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等内容;对创业创新人员要强化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对种养大户等生产型农民要强化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经理人要着力提高其管人的能力、管事的水平。二是要优化课程设置。培训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但不限于以上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绿色发展等,但不限于以上课程,特别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药安全使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技术培训;能力拓展课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自行设计。培训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时段开展培训。三是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试点。加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推广应用,鼓励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利用云平台开展指导服务。支持各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通过购买服务支付在线学习费用的方式,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试点,每个设区市的试点人数不少于省下达培训任务数的10%,培训期限7天及以下的班次,每位学员线上培训不少于8学时。

(六)提升培训能力。一是壮大师资队伍。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育师资库,选择专业理论扎实、熟悉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教学、“手把手”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技术能手和经营管理导师作为培训师资,打造一支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骨干以及农村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名师队伍。二是开展培训(实训)基地遴选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和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的作用,遴选认定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培训(实训)基地,把技术培训与生产周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以致用、教学相长。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按照分层开发、择优选用的原则,丰富教材和课程资源,优先选用部省规划教材。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开发质量高、针对性强的培育教材,并录入教材库,不断充实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教材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摆上各地党委政府“三农”工作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教育、财政等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层层抓好落实。

(二)明确职责分工。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的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辖区培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检查等工作。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年度培训任务和补助资金,制定本级实施方案和资金分配计划,做好培训对象确定、培训主体选定、培训监督管理和政策落实等工作。各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课程,选好培训师资,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及时把参训人员信息录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参训人员,要逐一加以备注,并在每月上报培训人数时注明贫困户参训人数。要加强跟踪服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