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型水库宜采用,养鱼高产综合技术措施
小型水库水域范围较小,几十亩到几百亩,少数千亩以上,而且水较浅。因此,从养殖角度看,特别是小型水库接近大池塘,水体较小,可根据水库特点.运用池塘高产技术措施,改善养殖鱼的生态条件,能够几倍、几十倍地提高鱼产量。小型水库适宜开展立体养殖。小型水库一般水深在10m以内,溶氧状况比池塘好得多。我们测得小水库水深3~4m处的溶氧值仍在3mg/l.左右。而池塘在水深3m处溶氧值只有1mg/1左右。
相反大、中型水库,往往水太深,水质太瘦,水体太大,养鱼条件比小水库差。因此,小型水库由于水深适宜、溶氧量较高,更适合立体养鱼,既可放养中上层鱼类,也适于放养中下层和底层鱼类。根据全国高产的小型水库鱼获物分析,中下层、底层鱼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0%~50%,而且大多是优质鱼。这在大中型水库以放养花、白链为主,中上层鱼类占总产的80%~90%,中下层、底层鱼产量是很少的。
小型水库库底地形不复杂。小型水库由于淹没区范围有限,库底地形一般较简单。如建库时或养鱼后进行平整库底,工作量也较小。由于其库底不复杂,水体又小,有利于捕捞工具的操作,甚至可以像池塘那样干库捕捞。这种干库捕鱼不但解决了鲤鱼等底层鱼不好捕捞的难题,又便于清除敌害。小型水库养鱼设施简单投资较小。小型水库与大中型水库相比,面积小,溢洪量少,拦鱼设施简单,投资省,施工容易,水库建成后即可开展养鱼。
有利于实行集体、家庭个人承包,在技术、经营管理和经济上,承包者有能力承受。如承包者采用养禽、养畜和养鱼相结合,可多方面增加经济收入,风险也较小。此外。小型水库周边短,社会关系简单,大多是位于一村、一乡(镇)、一县范围内,管辖关系单纯,便于渔政管理。小水库生态条件对天然饵料生物的影响小型水库的生态条件,受水库水文学、水化学、泥沙以及库区自然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水文因子水库在汛期淹没了大面积的潮起潮落,导致大量农作物分解,土壤中的养分溶于水中,增加水体的肥力,促进饵料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当水位下降时,大面积的潮起潮落区域暴露在空间中。虽然底栖生物及其幼虫会死于水,但鱼类摄食面积的减少不利于鱼类的生长,但由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需氧细菌繁殖的促进,土壤肥力会再次上升。此外,雨后径流带入水库的泥沙往往会使水库水体浑浊、不透明,削弱水域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水库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水库特殊的水文因素对水库的天然饵料影响很大。深水大中型水库太深(10m以上),浮游生物难以在深水区生长繁殖,而小型水库的水深一般不超过10m。在水库鱼类养殖的适宜水深5~10m,这样的水深可以保证上下水层的定期对流混合,使水温、含氧量和营养盐分布均匀,有利于上、中、下、底层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尤其是一些低山小水库和一些山塘小水库,水深一般只有3~5m。这样一个小水库在生态上类似于一个“大池塘”,可以容纳多种鱼类。
据报道,全国各地都有养鱼高产的小型水库,水深一般在7m以下,经常有3~4m的浅水区。库区植被条件小型水库库区相对较小,大多为低山水库或山塘水库。居民种植的作物和森林植被在库区附近很常见。因此,小库区植被覆盖率相对较大。雨后径流带来大量养分,水质往往优于大中型水库。小水库天然饵料与其繁殖对象的关系与小水库天然饵料密切相关。绿色植物(包括浮游植物、水生高等植物、藻类等。)是能将太阳能和营养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生物,是水中的主要生产者。
作者点评:小编觉得它是渔业生产食物链中的第一环,特别是浮游植物对小型水库养鱼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小型水库中水生植物非常贫乏。水域中有初级生产者。同时出现初级消费者、次级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以及再高级的消耗者等等。自然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同样存在于水库之中,在小水库的渔业生产中,按渔业生产的利用与被利用的顺序,水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即生物学上的“食物链”,其相互间的关系.
本文由百家号:家养鱼的好伙伴原创;盗版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