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渔业生产总值占农村经济的十分之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关水产养殖专家总结出了养鱼丰产经验,俗称池塘养鱼八字精养法,归纳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其具体内容是:
水:养鱼的水体环境条件,包括面积、水深、土质、水源水质和周围环境等。
种:要有数量充足,规格适合,体质健壮,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良品种。
饵:供应饲养鱼类充足的、营养成分完全的饲料,包括施肥培养的天然生物饵料。
混:实行不同种类、不同年龄、不同规格的鱼类进行混养。
密:合理密养,鱼种养殖的密度既高又要求合理。
轮:轮捕轮放,在饲养过程中始终保持水体鱼群较合理的密度。
防:做好鱼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管:实行精细的科学的管理工作。
在养鱼八字法中,“水、种、饵”是养鱼生产的基本因素;“混、密、轮、防”则是养鱼的生产技术措施;“管”是发挥个人能力的人为因素。实践证明,在水产养殖中,凡是按“八字精养法”的原则养鱼,就能在一定意义上讲获得高产。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提高鱼类养殖高产的措施具体做法是:
一、实行多种鱼类混养
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混养好处有以下几点:
1、栖息于不同水层,充分利用水体。在主要养殖鱼类中,鲢鱼和鳙鱼是水体中的上层鱼;草鱼、鳊鱼和团头鲂是水体中的中层鱼;青鱼、鲤鱼、鲫鱼、黑鲷为水体中的底层鱼。所以,混养能充分利用不同水层,是典型的立体养殖模式。
2、食性不同,能充分利用饵料。如花、白鲢主食浮游生物;草、鳊主要食草;青鱼以螺、蚬为主。
3、互相促进,加快各种鱼类生长。草、青鱼食量大,粪便多,有较好的肥水效果。俗话说:“一草带三鲢”。反过来,花、白鲢滤食浮游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各种鱼类相互受益,相互促进生长。
4、利用水中生态防病。如螺类是某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寄主,青鱼吃掉螺、蚬,则消灭了寄生虫的中间寄主,达到了防病的目的。
二、合理密养
密养是提高鱼产量的措施之一,放养过多,超过水体“负载”力,鱼类因缺少营养而生长慢、个体小、成活率低,甚至会在夏天造成泛塘而死亡;放养过稀,不能充分利用水体,单位面积产量就低。因此,应根据池塘、饵料、鱼类品种及来源等情况进行合理放养。
三、轮捕轮放
单位时间内,增加捕捉和放养次数,可增产20%,达到合理调节空间,有利于鱼类生长,也有利于均衡上市出售。
1、一次放足,分期轮捕,捕大留小。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轮养形式,增产效果较低。一般在冬季或春季一次性放足不同规格的各种鱼类,在养殖期中随着鱼的生长,分次捕出已达到成鱼规格的各种鱼类。轮捕对象主要是鲢、鳙鱼,轮捕次数不可过多,一般全年共捕2~3次,期中捕捞量占全年生产量的30%为宜。
2、多次放养,多次捕捞。这种做法比较适宜于冬季较短,生长期较长的南方地区。一般在年初一次性放足鱼种,放养时要有多种规格。在养殖期中按计划分批捕捞成鱼。前几次每次捕鱼后即补放一批鱼种,后几次捕鱼后一般不再补放鱼种,或只补放当年鱼苗,用以培养第二年放养的大规格一龄鱼种。轮捕次数从3~4次到8~9次不等,轮捕量占全年生产量的30~40%。
四、加强饲养管理
1、抓紧鱼塘清整,提早放养开食。成鱼起捕后,抓紧鱼塘清整,做好放养前的准备。鱼种放养时间最好在元旦前后,最迟不超过二月底。冬季放养既可减少鱼的损伤,也可延长鱼的生长期。
2、经常巡视池塘,观察池水和池鱼动态。
3、保持鱼塘清洁卫生,及时防病治病。
4、控制每日投喂量,严格掌握“四定”。坚持“四定”,即:定时、定质、定量和定位,投饵符合科学道理,投饵量应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鱼体大小、吃食情况来合理投放。
5、掌握水质肥度,坚持勤施少施。
6、关心池水排注,保持最适水位。为保证池水清新,在正常情况下,最好每10天注入新水一次,一般水深最好保持在2米以上,不低于1米。
7、大力提倡猪、鸭、鱼立体养殖和综合利用,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收入,有效促进养殖业良性循环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