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市场 >> 正文 >> 正文

千年前青田人的创造性发明,竟成为中国的第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4/8/6

鱼,是水里的生物,是饭桌上常见的食材,所以多水的地方就常常会以渔业作为主要产业。

如今,千岛湖鱼头、太湖白鱼,乃至查干湖冬捕鱼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鱼品牌。

但是,水少的地方就不能发展渔业吗?

古人多智慧,早在多年前,聪慧的丽水青田人就创造了“稻田养鱼”的农业生产方式,用行动告诉后人,没有大江大河,山里人依然能够发展渔业。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年6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何为稻鱼共生系统?

顾名思义是,在水田里既能种水稻,也能养鱼,实现稻鱼共生。

水稻成为鱼的食物来源与休息场所,而鱼又能为水稻除虫、翻松泥土,稻鱼相互帮助、和谐共生,充分发挥了水田的使用价值。

稻鱼共生系统为何出现在青田呢?

青田县境内多山地、少湖泊和田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古人为了吃到鱼,所以就想,既然有水田,为何不利用水田养鱼呢?

于是,青田人把鲤鱼放进稻田里养殖,通过不断驯化和筛选,终于培育出了适合养在田里的鲤鱼变种--田鱼。

为何要保护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意味着这一古人的智慧结晶正面临着灭绝的难题,所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才会希望更多人去重视它、保护它。

那么,在物资丰盈的今天,为何还要保留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呢?

首先,传统的并不代表是不好的。事实证明,稻鱼共生系统依然是当下环保的、绿色的生产方式。

近现代以来,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土地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人们不得不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稻鱼共生系统在青田发展了千年,在这期间,当地人不仅继承了“稻田养鱼”这一生产方式,还衍生出了田鱼文化,形成了青田鱼灯舞、稻鱼节等特色民俗活动。

对稻鱼共生系统的继承,就是对田鱼文化的最大保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稻鱼共生系统不仅在古代解决了“养鱼难”问题,在现代还实现了农业创收目标。

青田人利用稻鱼共生系统,极大地避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又推出青田田鱼等绿色食品,最后还推动了当地乡村的旅游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稻鱼共生系统的挑战

百利而无一害的生产方式,为何“沦落”到需要国际组织来保护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稻鱼共生系统难以继承下去呢?

农业经济效益差是最根本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不如第二、三产业,所以直接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从事农业,愿意“稻田养鱼”的人自然也变少了。

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不愿意从事农业,对农业技术、养鱼技术也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让“稻田养鱼”这一模式难以维持。现代农业技术虽然能污染环境,但是能提高产量,解决粮食问题,也能提高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

因此,越来越少的青田人愿意继承“稻田养鱼”这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也遭受到了最大的危机。

稻鱼共生系统的机遇

一边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无人继承,一边是想将其发扬光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路到底在何方?

年6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顺利成为世界农业遗产,这对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是国际组织,国内各大机构也同样,“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从资金、技术等多个层面对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提供帮助。

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稻鱼共生系统充分利用农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秸秆、淘米水、烂菜叶、厨房洗涮水、剩菜剩饭等废弃物,减轻生活环境污染,与“村容整洁”要求契合。

提高经济效益是解决“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难”问题的根本所在。青田旅游部门大力打造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推动当地村民将“稻田养鱼”与农家乐相结合,同时还积极向外推销青田田鱼等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产品。

近年来,青田县对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格外重视,不仅专门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还制定了稻鱼共生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努力让这一富含青田人民智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以继承。

其实,当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时,它已经不只是一种传统农业方式,还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象征,更是世界人民的文化宝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