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市场 >> 正文 >> 正文

蟹逅新技术致富新出路洞头养殖户让螃蟹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4/8/20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位于洞头霓屿下社村路口的霞珊软壳蝤蜢养殖基地,此前曾是沿海的一处荒地,散落着几片紫菜育苗池,如今却成为了游客眼中的独特“网红打卡地”:两间平米左右的厂房养殖了余只青蟹,而且每只蟹都有自己的“单间”——“蟹宝居”。这是养殖户刘长霞在近五年的摸索中打造出的软壳蝤蜢养殖新模式。“室内养殖的青蟹不会受台风等灾害影响,一盒一蟹的模式也避免了同类的互相残杀,存活率大大提高。”蹚出一条新路从门外汉到“蟹老板”“年只是从电视上偶然看到,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看能不能养起来。第二年我们探索了养殖技术,到了第三年就自己研发了这个盒子来养殖。”从养殖门外汉到熟悉现代化养殖,刘长霞经历了从“1.0”到“3.0”的不断尝试,步步创新。刘长霞并非土生土长的洞头人,但这几年的扎根创业让她成为了本地家喻户晓的“蟹老板”。自从21年前来到洞头,刘长霞做过皮鞋生意,养过鸡,而真正开始接触螃蟹养殖则源于年看到的电视广告。早先刘长霞和丈夫通过十余年的打拼已经有了一定积蓄,在嗅到商机后,两人便以8万元购入了一套螃蟹养殖盒,在霓屿正岙的自家房前建起了30平米左右的养殖场。刘长霞然而,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那时候,螃蟹的存活率基本为零,问题是我们也不知道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刘长霞陷入了徒有设备却没有技术的困境,而这并没有浇灭她的养殖热情。一年后,刘长霞继续探索,用她的话来说,“年就是赚了养殖经验”。经过前两年的稳扎实干,刘长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养殖模式,并于年申请了“蟹宝居”的专利,螃蟹养殖逐渐走向规模化。作为当地第一家青蟹养殖户,刘长霞的养殖方式受到了所在村和街道的大力支持。当前,刘长霞的第三期厂房由街道牵头修建,总计八间,其中已投入使用的两间可容纳一万只螃蟹养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场地的难题。从试一试到扩一扩,刘长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用好一套技术实现加“数”养殖走进新厂房,只见8排8层高的塑料盒整齐摆放,清澈的循环水流淌其间,盒内摆放的空贝壳模拟了天然洞穴环境。在此基础上,刘长霞探索了培水模式——从海里直接取的水经水泵、高速沙缸、蛋白分离器、紫外线杀菌等流程步骤到达养殖盒,最后从盒内再循环至水池。整个操作过程充分保障了水质,且基本不会损失水量,仅需每两周左右加入部分新水。此外,水质监测方面的改进至关重要。“以前都是手工检测,用测试计和肉眼分析比较,现在全部采用数字化监测,探头放进水里,相关数据立马可见”。新水运输过来以后,刘长霞每天都会进行化验和检测,利用专业设备对氨氮、亚盐、溶解氧等数据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养殖风险,还大大提升了螃蟹的品质。谈及技术,刘长霞认为还得靠自己摸索。“一开始我们只是买了养殖盒,当时也没有技术指导,都是自己摸索。后来主动和其他人交流经验,有时也向书本学习,慢慢地就搞懂了。”目前,养殖户们除了可以每天共享经验外,还能接受来自当地农业农村部门专家技术指导。技术这只曾经的“拦路虎”,如今变成了养殖户们致富路上的“爬山虎”,正让以刘长霞为代表的养殖户们实现从“零”到“一”、从一窍不通到豁然开朗的突破与转变。前往一处风光绘就海岛群众“共富蓝图”对于基地未来的发展,一方面,刘长霞捕捉到了市场化环境下的新趋势,致力于依托现代化养殖技术发展“智慧渔业”,朝观光农业进军;另一方面,希望在现有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明年打算螃蟹数量再扩大一万只,龙虾也要逐步养起来,让所有厂房都利用起来。”如今,像刘长霞这样的养殖户在洞头并非少数,政策的红利和技术的普及正在引领和带动越来越多的海岛养殖户走向致富路。霓屿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友谊表示,未来,霓屿将对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在内的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聚焦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同时打造大规模成熟养殖生态,结合养殖户的探索和部门的引导,让养殖技术逐步规范,形成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模式。(清华大学彭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