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石泉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沟域村,全村总面积1.2万亩,共户口人;有党员53名,村“两委”成员5名。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党支部创办了宏利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思路,以推行“果—畜—虫—肥”生态循环模式为发展路径,不断探索实践、深挖潜力,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经营集约,迸发富民强村的强劲动力,走上了一条生态循环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合作社吸纳成员户,建设优质果园余亩,建有种羊养殖基地1处,种羊存栏余只。
一、提质增效,推动成员增收
合作社始终将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每年邀请省市专家教授开展田间培训、现场指导3~5次,近年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果园管理高级技工2人,中级技工6人,先后探索实践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化肥双减、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先后承担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和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试点项目。与山东农业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采用水肥一体化资源节约全套节水灌溉设施、化肥减量化生产方法、果树系统管理高效技术、规模化果园托管事务等,探索出一整套果树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方法;利用果木枝条和禽畜粪便自制有机肥,统一为果园施用菌肥、有机肥,自主研发了苹果专用冲施菌肥“菌动力”,成员每亩种植成本节约元,同时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果品品质和产量,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注册“益来源”商标,统一组织销售,每斤苹果为成员提高0.2元的利润;年生产优质苹果万斤,实现经营收入万元,果农户均增收1万元。成立4支专业托管队伍,广泛承接果园托管业务,创新了“托管+劳务+技术”新模式;托管本村撂荒果园亩,在河北广宗、临沂汪沟、沂南岸堤等地托管果园亩,提供生产指导、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每亩收取元托管费用,年为合作社增收27万元。
二、降本增效,实现变废为宝
合作社按照统一购买农资、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恒温储藏、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仅统一购买农资一项就降低了10%左右的生产成本,年为成员节省生产开支38万元。石泉村果木枝条资源丰富,养羊是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主要为农户散养,品种老、规模小,难以掌握定价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针对这一情况,年5月,村党支部动员35户成员,投资余万元建设占地5亩的标准化养羊基地1处,配备果木枝条粉碎机1台、加工饲料机1台,根据种羊、仔羊喂养需要,使用果木枝条代替部分麸糠喂养种羊,将果木枝条、树下牧草杂草与玉米秸秆等经粉碎添加微生物菌剂发酵成饲草后喂仔羊,每只羊每天平均节省成本1.2元,每年可节省成本21.9万元,促进了果业、畜牧业良性互动发展,实现了变废为宝,同时解决了果木枝条乱堆乱放的问题,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合作社注册“蒙山黑山羊”商标,从年4月开始,合作社种羊养殖基地的仔羊陆续出栏,除留存部分母羊用于繁殖,其余仔羊用于外调,年外调仔羊余只,实现经营收入50余万元,盈利10余万元。
三、创新增效,延长产业链条
合作社注重技术研发实践,将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年,合作社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了“山东省综合服务示范基地”,与山东省虫业协会共建了“生物多样性合作社示范基地”,推动理论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年5月,合作社开始探索“果畜虫肥”生态循环新模式,首次尝试把粉碎的果木枝条作为腐食性昆虫的食物来源,与羊的排泄物和残次果一起经微生物发酵后饲养昆虫,形成“羊的排泄物(果木枝条、残次果)—白星花金龟”饲养模式,过腹转化农业废弃物,获得虫沙有机肥料及富含高蛋白的昆虫。采用该模式后,有力推动了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促进了果业、畜牧业良性互动发展,实现了变废为宝;解决了作物秸秆、果木枝条、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随处堆放污染环境、影响美观的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施用,改良了土壤,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化肥用量,提高了果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宽了村集体、成员增收渠道,构建起了“以果带畜、以畜促果、循环发展”的“一种双养”循环体系,相关创新做法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年,合作社注册了“虫振世界”商标,经过6个月的养殖试验,白星花金龟等昆虫已初步实现稳定量产,小小的“虫产业”为合作社增收2万余元。
下一步,合作社将向有能力、有意向的成员提供仔羊和幼虫,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饲料调配、卫生防疫、回购销售等服务,加强与成员的利益联结,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石少彬,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党委;文士增,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宏利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年2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