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
按水域性质分为海水和淡水养殖业,我国的水产业,特别是淡水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仅表现在品种结构优化,也包括养殖数量增加。
一、水产养殖和水域环境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传统水产养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逐渐向特种水产品和高密度精养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水产养殖的现状和影响也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
1.养殖生物病害泛滥
在水质较差的鱼塘中,养殖品种发病率比较频繁,相对而言比较严重。在局部区域的疾病“重灾区”,不少养殖户施加化学药品,使其越治越难治,甚至药物无效。
2.残饵、排泄物和分泌物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人工投饵是养殖生物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但投喂的饵食相当一部分残饵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所溶解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是影响养殖水环境营养水平以及造成环境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
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
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用以清除敌害生物,但由于化学农药和抗生素使用管理上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各种饲料添加剂不合理搭配和使用,可能会在水产品中残留和蓄积。
二、防治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对策
发展水产养殖与保护水域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不仅影响水产养殖自身的发展,也会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和周边水域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剧水域环境的恶。
另一方面,水域环境受到污染而不断恶化,又会对水产养殖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发展水产养殖应寻求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1.建立健全污染治理管理体系
1.1在实地调查当地养殖区域的养殖负荷量与环境负载量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与养殖量评估,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而导致环境超载负荷,从而对水域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1.2严格控制养殖场的废水排放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但我国现行的渔业法对排放标准的规定还相对比较模糊,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严格、标准的排施规范。
1.3设立健全的水产养殖业管理系统与模式,国内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水产业综合治理模式,把环境问题纳入水产养殖业的管理要素中。
1.4全面培养养殖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养殖业整体的环保水平,在养殖业中不仅养殖技术落后,而且对环境问题也不够重视,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与使命感、责任感。
2.在水产养殖中采用先进的水净化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要提高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率,要将水中的残饵、生物代谢物等悬浮物质、溶解性营养盐类等净化干净。
常用的水体净化方法有两类,即物理化学处理与生物处理,其中物理化学处理可以将水中的悬浮物质、无机物等去除,而生物处理则可以有效除去水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等物质,其工作原理利用的是微生物的代谢反应。
不同的处理方法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养殖户要根据养殖用水的水质情况、经济条件来选择适用的处理技术。
3.水质清洁化,品种“意识化”
采取必要的水处理方法控制水质,阻断病原传播途径,养殖排水经沉淀、消毒、物理过滤等过程,也可以投放有益生物在自身增殖的同时,能除去废水中的营养盐类及生物耗氧源。
加之养殖户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不能单纯依靠产品市场价格上扬来增收创收,要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创新。
三.抗生素使用
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主要使用抗生素,相似疗效的替代产品还比较少。为了充分发挥抗生素在水产饲料及养殖中的作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少用抗生素,多用绿色生物鱼用物。
2.明确剂量,不可滥用:选择适宜的剂量是巧用抗生素的关键。
3.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抗生素在水生动物体内的代谢排泄有一定的期限,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代谢期。
4.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选用抗生素。
总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巨大,水体污染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特别是水污染严重的今天,更应当注意对于养殖业水体的保护,特别是缓流和静水体。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制度面与技术面着手,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环境问题,在保证生态环境的正常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情况下,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繁荣发展。
end
大疆渔业提供鱼苗繁育、养殖设备设计安装、养殖方案指导规划、养殖技术培训等服务,详情咨询请在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