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三义乡莲花村一社,豪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投放猪食。(本报资料图片)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黔江区石家镇长山村,村民在给生猪添加饲料。(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杨敏/视觉重庆
粮猪安天下。
为了保证猪肉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年底,我市在“重庆市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全市猪肉自给率达到96%以上,猪肉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方案公布后,国内一些同行惊叹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给他们算了一下账,发现只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这一目标完全能按时完成。”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规模化养殖如何发挥作用达成目标?是否会冲击散养户的养殖致富机会?在消费多元化情况下,市民对土猪肉等的需求是否会被淹没在规模化生产中?
市场倒逼遭受多重冲击生猪供应要求提高“自给率”
8月3日上午,渝中区学田湾农贸市场。
每个猪肉铺位都打着暖色调的灯光,挂满新鲜的、带着检疫印章的猪肉,选购的顾客熙熙攘攘。
家住枣子岚垭的张萌想做蒜泥白肉。在问几个摊位的猪臀肉价格后,她终于在老李家选定了一块。
“现在每公斤要52元,比去年这时候要高至少40%。”张萌有些郁闷。
“现在全国都是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猪比以往少了不少。”老李给她分析原因,“等养猪户数量一起来,价格自然就降了。”
“确实现在全国都面临猪肉‘供不应求’的情况。”市农业农村委畜牧处处长向品居表示。年8月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后,市场消费信心受挫,同时因疫情影响生猪调运也受阻,导致去年我市生猪存栏量较常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生猪养殖户的出栏、运输和补栏也受到冲击,使不少养殖户的生产雪上加霜。在自身产能下降的同时,我国原有的“南猪北养西进”格局也受到挑战,调入我市的猪肉数量也有所下降。
生猪产能的下降,倒逼国家调整政策。在去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要实行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根据本地情况“逐步提高生猪自给率”。
大势所趋规模化养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8月4日,黔江区五里乡河南村一社。
太阳快落山了。57岁的汪文高给家里唯一的一头猪喂食。圈里的猪嗅嗅玉米面和着菜叶的猪食,慢条斯理地吃了起来。
汪文高所在的院落原来有7户人。上世纪80年代,这里每家至少养5头猪。有时猪贩子跑一趟就能拉到20头左右,塞满一车。
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增多,院里有3户举家外迁,剩下的4户总共不到10人,只养了两头猪,都是养来自己吃的。
五里乡经发办副主任汪文辉,从年起就在乡里从事畜牧工作,先后任过畜牧站站长、乡农技中心主任等。
“最初时家家户户都至少养3头,全乡一年出栏六七千头。”汪文辉回忆,“现在全乡小散养殖户还有多户,年出栏总量最多不过头——乡里23户规模化养殖户,年出栏量就超过头,比这户多至少一倍。”
汪文辉感叹:“现在散养户成本高、劳力少,猪肉价格又忽高忽低,所以规模化养殖越来越成为趋势了。”
根据“方案”,我市作为产销平衡区,到年,万州、黔江等28个生猪主产区县猪肉自给率要达到%,多余产能供应市内外,余下区县为生猪主销区县,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60%以上。
“发展规模化养殖,既是时代大势,也是稳定生猪生产、破解‘猪周期’困局的重要途径。”市畜科院院长刘作华说。
正如汪文辉直观感受到的那样,“猪周期”期间,猪肉价格大涨大落,对市场波动把握不足的散养户很难抵御这样的风险。这些年出栏量只有几十头的散养户,往往在“猪周期”低谷时退出养殖,进一步加剧了猪肉供应不足的缺口;在猪肉猛涨时他们又“追涨”进入,此时仔猪价格高企、饲料上涨,到出栏时往往又逢价格下跌,损失惨重,使得不少人心灰意冷退出生猪养殖。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年轻人纷纷进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使散养户的养殖规模和出栏量也逐年萎缩。
“非洲猪瘟疫情给我们的养殖者敲响了警钟。但从我们在基层调查的情况来看,规模化养殖户比散养户的防疫意识更强。”市农业农村委兽医处处长张基明表示,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一旦发生疫情将是灭顶之灾,因此防疫和疫情监测规模化养殖场场主最积极。张基明在基层培训和调查时发现,散养户人员往往年纪较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主动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对非洲猪瘟了解不多,认为打两针、喂点药就行,根本不知道目前非洲猪瘟不能治。”张基明说。
“规模化养殖场在粪污处理方面,接受的监管更严格,同时绿色生态养殖的理念也更强。”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畜牧科科长郭定章说。在人多地少的区域,粪污若无法被种植业消纳完,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散养户数量众多,执法部门很难及时一一监管到位。而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排放受到严格监管,有的养殖户为增加收入还将其加工成有机肥销售,“变废为宝”,污染防治压力大为减轻。
“养殖规模化有利于实现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养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品居表示,这种供给侧改革不仅使生猪产量增加,也是通过规模化养殖,实现产业结构、品种选育、疫病防控、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优化与提升。
据了解,目前德康、新希望、正邦等全国12家重点养殖企业在我市规划布局年出栏总量达万头,已开工建设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预计年出栏量可达余万头,占规划产能的50%以上。
产业合作让养猪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收入来源
“现在猪场条件和写字楼差不多,温度恒定在25℃。”万州区牧润生态养殖场负责人李德全说,“我们和德康合作才半年,感觉一下从养猪的‘原始社会’踏进了‘工业4.0’。”
牧润生态养殖场位于长岭镇安溪村,红色的猪场掩映在绿树丛中。10年前,李德全和妻子开起了这个猪场,当时是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一年出栏多头。
“每天从早累到晚,喂食、打扫圈舍、消毒全靠我们两个人。有时候天气变化大,猪生病时整夜都没法睡。”李德全说。
去年12月,李德全成为全区首个与德康签订合作协议的养殖户。通过德康的技术支持,牧润生态养殖场改造了圈舍,引进了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现在养殖场7个员工要管理多头母猪和上千头小猪,年出栏量将达到头。
“现在主要是巡察,看猪的采食状况,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