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发展 >> 正文 >> 正文

2020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3/28

本文转载于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年2月10日发布)

1、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年,牛肉刚性需求与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架子牛牛源不足问题依然紧迫,增加牛肉进口成为弥补市场缺口的重要手段。

肉牛牦牛产业链实现全线增产增收,其中,中小规模母牛养殖场(户)的自繁(殖)自育(肥)模式盈利能力最强。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有所提高,这“三化”包括单场大规模和“小群体、大规模”两个模式,但总体上我国的肉牛养殖方式仍以后者为主体。

牦牛仍是传统的散户养殖方式为主。部分区域推行联户放牧、专业合作社集中养殖经营模式,以公司为经营主体的牦牛设施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开始普及。在部分地区,肉牛牦牛养殖业已经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贫困县”、“粮改饲”等实施区域肉牛养殖量增加,成为农牧民养牛脱贫增收的有力武器。

1.2产区变化

肉牛产业向南部的四川、贵州、云南、江西,西部的甘肃、青海、新疆,东北的内蒙、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继续转移。

中部、南部和部分西部等牛肉产区的肉牛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从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购进架子牛进行短期育肥出栏,获利颇丰。整体上,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区域分离状况明显。西部、北部和中部肉牛屠宰加工业整体产能过剩。

牦牛以散户放牧、母牛繁殖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市场需求力度增大和养殖技术的进步,不但开始对牦牛进行育肥,而且育肥区域依据季节和饲料充足度向低海拔、半农半牧区加速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高繁低育”(高海拔区域繁殖,饲料资源丰富的低海拔区域季节性育肥)、“标准化屠宰加工”的产业特征。

1.3效益与安全

年,肉牛出栏市场价格达到32元/公斤,犊牛(架子牛)价格在32元/公斤左右,能繁母牛市场价格达到1.5-1.8万元/头,均保持着上升态势。

牛肉批发市场价格由年1月的61.08元/公斤上涨至12月的69.9元/公斤,价格继续趋涨。虽然本年度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但是由于肉牛养殖的“高成本高收益”格局,育肥方面受犊牛资源紧缺的影响,犊牛购买成本高,繁育方面受母牛价格持续高位影响,养殖成本仍居高不下。

年拥有肉用公牛的种公牛站34家,肉用采精种公牛存栏头,涵盖30个品种,生产冻精万剂,产值在3.5亿元以上。冻精生产主体为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和安格斯等品种。估计全国每年本交种公牛需求量约10万头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以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和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现有核心育种场46家,存栏头优质种牛,涵盖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培育品种、水牛和牦牛等共计21个品种。

1.4产业技术

1.4.1在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青藏高原区域牛遗传资源补充调查工作,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着手开展地方品种登记工作,为健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加快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保护和提纯复壮地方品种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特定性状进行商业化开发,部分品种形成了“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传输系统建设日臻完善,有力推进了联合育种;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步较快,构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指数及技术平台并推广应用。肉牛新品种培育和群体遗传改良进展明显,秦川肉牛、利鲁牛、无角夏南牛、延和牛、张掖肉牛、肉用褐牛等新品种系统选育工作持续开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工作。

1.4.2在饲料营养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粗饲料近红外快速评定技术,初步建立了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的肉牛牦牛饲料营养价值开放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