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州鲈简介
加州鲈原产于美国,由于具有肉质鲜美、生长迅速、抗病力强、易捕捞而被我国广东引进,作为名优新品种推广养殖。目前,经过中国水科院珠江研究所选育有“优鲈1号”和“优鲈3号”。加州鲈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长速度很快,当年繁殖的苗,年底可达-g/尾,价格可达15-20元/斤,可当年上市销售,资金回笼快。池塘养殖可主养,可套养,养殖模式灵活。
“优鲈1号”在年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具有高背短尾,畸形率低、生长迅速、抗病力强等优点。
“优鲈3号”是以之前审定的“优鲈1号”为基础,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条件下的生长性状和易驯化摄食配合饲料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4代选育而获得。与“优鲈1号”和未选育群体相比,大口黑鲈“优鲈3号”稚鱼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时间明显缩短,幼鱼和成鱼的生长速度增加,适合在我国淡水水域进行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目前养殖的主要为“优鲈3号”
二、加州鲈市场分析
年,全国淡水加州鲈产量吨,广东省产量为吨,占比59.8%,湖南省产量为吨,占比仅0.8%,年,全国淡水加州鲈产量吨,其中广东产量吨,占比58.6%,而湖南省加州鲈产量为吨,占比1.6%,说明湖南省淡水加州鲈养殖潜力大。
近5年,湖南省加州鲈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年增长明显,湖南省近年在逐步完善水产养殖结构,增加名特优养殖品种的比例,加州鲈作为优质名特优品种,养殖利润高,养殖发展潜力巨大。
加州鲈目前湖南地区市场价格(塘口价)约为16-20元/斤,按照10亩养殖池塘计算:聘请养殖工人1名,/月,一年元,算上生活费1年约开支4万元,平均每天投入饲料约元,按照天养殖周期,需投入饲料成本18万元,10亩加州鲈养殖池塘安装4台1.5kw增氧机,每天运转15h,按照天养殖周期,需花费约元,定期使用生物调水和防治病害,每月花费约元,半年约元。
三、加州鲈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主养池塘一般选择5-10亩,套养模式池塘宜大勿小,池塘东西走向,坡比1:3,池底平坦(便于捕捞),少量淤泥,水深控制在1.8-2.5m,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池塘保水性好。配备相应的增氧设备与投饵设备。
2、清塘消毒
加州鲈养殖池塘应干池清淤,淤泥厚度10-20cm为宜,干池后阳光爆晒2天,鱼种放养前,每亩使用kg生石灰消毒。消毒后池塘加注新水应在进水口套装40目网目网袋,防止带入敌害生物。
3、苗种放养
鱼种放养前要清池,清除敌害生物,购买并放养经过驯化人工饲料的大规格加州鲈,一般选择规格为-尾/kg,鱼种要求体质好,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合理放养密度,湖南地区建议放养-3尾/亩,同时每亩搭配放养白鲢(规格50g-g)-尾,鳙鱼(规格50g-g)30-50尾。
经运输的鱼苗下池前,可使用食盐浸泡5-10min,食盐浓度约为3%-5%。加州鲈放养前几天,继续驯化鱼种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具体方法:在池边设置一个带孔的pvc管,每次投喂前打开抽水机向pvc管抽水,形成多个水柱搅动水面,再投喂加州鲈专用饲料。
4、水质调控
养殖池塘的水质应溶氧丰富且肥度适中,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定期加注新水,一般为10-15天加注一次,每次加注新水不超过池塘水三分之一。高温季节在加注新水的同时,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微生态制剂不能和杀菌、生石灰同时用,间隔3-5天使用),池塘水体透明度保持25-35cm左右,定期打开增氧机(高温季节,晴天中午打开2h),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
池塘水质调控的主要思路为:改底解毒用菌调节水质,改底一般使用过硫化物(过硫酸氢钾等),改底后第二天使用有机酸或果酸类产品解毒,解毒后2天,使用有益细菌调节水体水质,保证池塘水体维持“肥、活、嫩、爽”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目前池塘使用较多的微生态制剂有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杆菌(兼性厌氧)等,定期使用芽孢杆菌、EM菌可有效分解池塘多余的氮,降低池塘氨氮和亚硝酸盐,芽孢杆菌、EM菌和光合细菌直接兑水活化后全池泼洒,乳酸菌属于兼性厌氧细菌,使用发酵罐发酵(显著降低成本),发酵后直接排入池塘,可调节pH,改善池塘水质。
5、饲料投喂
(1)定时定点高抛投喂:加州鲈商品鱼养殖每天投喂2-3次,晴天每天7:00,11:00,18:00定点定量投喂,投喂前打开抽水机形成水柱,高抛饵料使饵料落池时形成动感,引诱抢食。饵料高抛范围要大些,让所有的鱼都能吃到,保障鱼群均匀生长,投喂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饲料在投喂过程遵循“慢—快—慢”的节奏。
(2)饱食投喂:由于加州鲈个体较大的具有优先摄食的权利,个体较小的只能在食场外围采食或滞后采食,则极易引起个体差异较大,自相残杀严重,养殖产量下降等问题,因此通常采取饱食投喂。投饵量和投喂次数主要根据主要天气变化,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灵活调整,一般当鱼苗抢食强度减弱后则停止投喂。加州鲈食欲旺盛,高峰期体重每月以50%速度增长,因此苗种期饵料投喂建议少量多次,以足量保障饵料供给,同时保证较小个体的也能吃饱。
高温季节投喂:高温期由于养殖水体表面温度过高、光线过强,很容易造成加州鲈摄食少,吃料慢,打不起水花,投喂量减少等现象,可以通过加深水位、换水、食台上方加盖遮阴网、移栽水葫芦或空心菜等遮阴植物的方法来降低池塘水温。与此同时,可以在饲料投喂前打开投料台附近增氧机30-60分钟,可以加快池塘水上下交换,降低水体表层温度,提高池塘溶解氧,促进鱼的摄食。
5、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巡塘管理,密切注意鱼摄食情况及水质情况,合理开关增氧机,遇雷雨、闷热天气早开增氧机,9月-10月,部分加州鲈达到上市规格,要及时捕捞上市,捕大留小,降低养殖密度,保证剩余加州鲈生长速度,争取年底前全部上市售卖。
6、越冬管理
水温在10℃以上,需继续适当投喂饵料,越冬池塘应加深水位至2.5m以上,冬季捕捞,上网鱼尽量全部上市销售。
7、常见疾病防治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养殖,疾病都是“防重于治”
细菌病原多为条件致病菌,水生动物的应激是疾病重要的诱发因素!!嗜水气单胞菌、弧菌、链球菌、爱德华氏菌、诺卡氏菌等等
常见疾病防治
1.养殖对象(加州鲈)
养殖对象健康状态、对病原的敏感性,苗种来源可靠。
2.病原体
病原体在宿主上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会致病,一般会有潜伏期,控制池塘养殖环境,定期杀菌消毒(池塘及养殖工具)。
3.养殖环境
种群密度、饵料、光照、水流、水温、盐度、溶氧量等等,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传播有密切关系,也影响宿主的生理状况和抗病力。养殖环境恶化容易导致加州鲈应激,长期应激则会降低加州鲈免疫力,容易爆发疾病,调节池塘水质(控制亚硝酸盐、氨氮、pH等),保证水体溶氧显得尤为重要
加州鲈养殖病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常见疾病有烂身病、豚鼠气单胞菌病、诺卡氏病、肝胆综合症等。
(1)烂身病:症状,烂身、烂鳍、烂嘴、烂眼、烂鳃,病灶处鳞片脱落,出血发炎,表皮、真皮全部腐烂脱落,肌肉腐烂,严重的露出骨骼,又称腐皮病。发病初期可急性发生(以败血症为主),后转为慢性(溃疡),该病流行时间长,从5-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在7-8月,病鱼多发生在规格克以上。
发病原因:孢子虫入侵鱼体,刺激引起鱼体摩擦,造成创伤,致病菌趁机入侵,引起继发性感染,导致鱼体死亡。
治疗方法:内服抗菌药物为主,如“菌毒出血康”+“恩诺沙星”+“超维C”,池塘水体使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杀菌消毒,同时搭配改底。
(2)豚鼠气单胞菌病:9月上旬发病。病鱼早期表现为食欲减退、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持续几天后,病鱼游动无力或身体失衡,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较迟钝。严重者其体表少数鳞片出现脱落;下颌、鳃周、胸鳍及腹鳍等处出血;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剖检后发现,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脾脏暗红色;肠道充盈;肝表面严重出血,且质地较脆。
防治方法:内服诺氟沙星,用量为30毫克/千克鱼体重,每天2~3次,连续投喂5天。同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水产用复合维生素C、E0.2克/千克,以增强鱼体免疫力。在治疗过程中水体消毒选用10%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全池泼洒,同时搭配改底
(3)诺卡氏病:诺卡氏疾病主要由于养殖鱼类摄食海产的冰鲜鱼导致,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养殖鱼类一般较少发病。病鱼主要表现出体表出血,真皮下形成脓疮,肾,脾脏出现白芽粒结节。发病初期病鱼离群,缓游水面,体表无明显异常,偶见出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少量死鱼且持续不断,解剖鱼体会发现脾、肝、肾起白点,并伴有其他的细菌感染。一般6-9月发病。防治方法:内服抗菌药物(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多维,外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
(4)肝胆综合症:一般由于养殖密度大,投喂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导致养殖鱼类肝胆负担过重,出现白肝、花肝,肝脏肿大坏死,胆囊异常肿大。一般8-9月发病。防治方法:保证饲料品质,拒绝投喂霉变饲料,内服胆汁酸+多维,定期调节水质,保持水质稳定,加注新水,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5)车轮虫和斜管虫病:一般由于养殖密度大,水体有机质多或水质过于清瘦的水体,在连续阴雨天气时更易发生。镜检可见大量虫体寄生于鱼体体表和鳃部。
防治方法:调节水质,改善池塘坏境,改底,杀菌,肥水;使用车轮净或斜管净全池泼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