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28日讯据福建日报报道25日上午,冬日暖阳下的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码头一派繁忙。船型紫菜收割机靠岸,起吊、称重、上岸、分袋、装车……
“今年市里补贴15万元,我把养殖竹竿改为更环保的PU材质,采用全自动化收割,一天大约可收公斤。今年仅头水紫菜每亩收成就有1万元,真是丰产丰收年。”养殖大户洪其龙高兴地说。
福鼎是“中国坛紫菜之乡”,筼筜村是紫菜产业集中区,辖区紫菜育苗室5家,加工厂12家,养殖面积最高时达1.2万亩。
近年来,由于海水升温,紫菜常发生烂苗绝收现象,养殖户陆续停养。为了增强养殖户的复产信心,从年起,福鼎水产技术推广站实施基于水温变化的坛紫菜差异化养殖,通过紫菜孢子成熟控制技术,控制育苗环节孢子成熟放散时间,使之与海区最适合紫菜生长的温度时间段契合。
水技站站长王朝新说:“我们打破传统在白露节气采苗的做法,采用人工每日监测海区水温,结合天气情况预测水温变化趋势,确保坛紫菜壳孢子海区采苗时水温保持在28℃左右,连续三年获得丰收,平均亩产达到公斤。”
“今年我们海区统一推迟半个月采苗,紫菜长势很好。”洪其龙说。
作为最先受益的养殖户,洪其龙前年转场浙江一带养殖紫菜,亏了80多万元。去年,在王朝新的鼓励下,他回村养殖亩紫菜,赚了万元,还办起加工厂。今年,筼筜村结合“技术+企业+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紫菜养殖面积扩大到多亩。
“技术有了突破,乡亲们养殖的信心更足了,明年会有更多的村民回村恢复养殖。”王朝新说,我们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单志强通讯员蔡雪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