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前景 >> 正文 >> 正文

蜜蜂养殖技术老杨的数控养蜂法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2/9/12

在各种不利条件的影响下,连续5年获得大丰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在生产中应用了“数控养蜂法”。

养蜂生产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与数量相关的问题,养蜂的经济效益,决定于技术措施与最佳标准数值的差距,差距越大,效益越低。因此,不掌握最佳数值,就谈不上科学养蜂。传统方法养蜂,养蜂者的各项技术措施的依据,都是“冷、热,多、少,强、弱,早、娩等模糊的定性描述。所以,养蜂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管理蜂群,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此产量很低,蜂场覆没也是时有发生的事。

我在长期的养蜂宴践中,在蜂群饲养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探索出一套最佳数量标准。用明确的最佳数值来控制养蜂生产,我称之为数控养蜂法”。

“数控养蜂法”,是建立在三项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的,即;选择繁蜂蜜源、调节巢温、调节虫蜂比例。

应用“数控养蜂法”时,要尽量选择蜂群日采蜜与日耗蜜量基本相等的蜜源繁蜂。在没有这种条件时,要优先选择巢内贮蜜量缓慢增长的蜜源繁蜂,在巢内贮蜜量缓慢减少时,要奖饲。要避开流蜜量较大或者没有蜜源的地方繁蜂。

调节巢温,要按“蜂多于子脾、常年宁冷勿热”的原则进行。

调节虫蜂比例时,要尽量使蜂群的虫蜂比例处于最佳状态,既反对弱群繁殖,又反对强群繁殖,提倡“10脾蜂,常奖饲”,使蜂群既能喂好幼虫,又没有剩余哺育力。在难于做到恰到好处时,要依“喂虫宁少勿多”的原则进行调节。

“数控养蜂法包括七个方面:数控调节巢温,数控虫蜂比剜,人工孵蛹,数控蜂产品组合,数控蜂群越冬,数控养蜂日程和养蜂的策略等。其核心是常年利用最佳群势。现分述于下。

一、春秋调整蜂巢时,不同的群势有不同的蜂脾关系。蜂巢的保温与散热均实行程序化,并依据气温(20℃)、群势(6脾蜂)和时令(大流蜜前15天),进行调温的性质转换。

二、数控调节虫蜂比例时,平箱群要利用11-群势=加脾间隔日这一加脾周期公式进行扩巢。继箱群要利用人工孵蛹,每6天从标准繁殖群中,提出1张蛹脾人工孵化,孵出的幼蜂用来组织新蜂群,以控制标准繁殖群的群势,使之恒定在10脾蜂的水平,充分利用蜂场的蜜蜂哺育力。

三、要根据不同的群势和蜜源条件,辩证地处理好采蜜与繁蜂的关系、产浆与繁蜂的关系、产浆与采蜜的关系等等,实行不同形式的蜂产品最佳组合,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在蜂群越冬时,饲料饲喂量、饲喂时间、越冬形式、群势、温度、排泄飞翔日期等,都要最佳。

五、一年中具体的养蜂工作,依据最早排泄日、大流蜜开始日、秋季蜂群停止喂虫日和最后排泄日这4个基准日,按科学的原则,计算出每项工作的最佳日期。

六、蜂群群势要力争常年保持在最佳水平。蜂群进入越冬期时,群势要调整为5脾蜂春季开始繁蜂时,群势要调整为4脾蜂。繁殖群的标准群势为10脾蜂,利用双箱体饲养,多余的蜂都用来分群,到大流蜜前15日停止分群这样,采蜜群的群势一般为18脾蜂,不再组织采蜜群。

七、“数控养蜂法非常注重养蜂的策略。其决策原则有两条;

1、重视最终效益。为得到长远的最大效益,要放弃目前较小的利益。养蜂者要侧重4年内的盈利额,侧重于一生的盈利额,而不是只注重当年的产值。一年内的养蜂策略,也是着眼于全年的盈利额,而不是只顾眼前抓现钱。因此,提出了“采蜜蜂培育期”与“培育采蜜蜂最佳期”、“越冬蜂培育期”与“培育越冬蜂最佳期”的不同概念。在蜜源的利用上,有取有舍,有进有退,不是有蜜就去采。

主张“持久战采蜜法”:把高产又稳产的1个大流蜜期,作为全年的主攻方向,或者把间隔60天以上的两个大流蜜期作为两个主攻方向。在主攻大流蜜期中,实行无虫化全力采蜜,其余时间全力繁蜂。不主张全年饲养强群,采蜜蜂培育期的前阶段,侧重于繁殖机制,努力提高蜂群生长率,提高蜜蜂的数量;后阶段(大流蜜结束前的60天内)侧重予营养机制,饲养强群,以提高蜜蜂的质量,培育出健壮的采蜜蜂。主张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

2、注重1个养蜂员的全年盈利额,而不是注重1群蜂的产值。因此,不仅要蜂群饲养量满负荷(一般养蜂员的最佳饲养量为72群),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饲养管理尽量实行机械化。而且,要把蜂场作为一个生产整体,而不是把1群蜂作为1个生产整体。

“数控养蜂法”是一种与传统养蜂、多箱体养蜂本质不同的养蜂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