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前景 >> 正文 >> 正文

湾区故事小蚯蚓大产业有机肥前景广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2/11/16

「85后」港人李嘉林本可以子承父业从事家族产业,也可以舒服地在香港做一名水上直立板教练,但却选择前往惠州从事一个最「土」、最辛苦的行业——用牛粪养蚯蚓。原本想繁殖蚯蚓来培育有机肥,没想到副产品蚯蚓却率先销路大开。这种蚯蚓个头大,活性强,广东五千多家渔具店中,超过五百家成为他的客户,产品供不应求。每天与蚯蚓、牛粪打交道,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铲屎官」,李嘉林却说,钟爱这份有挑战性、有前景的工作,也期待带动更多香港青年进入蚯蚓养殖和有机农业领域。

李嘉林夫妻在特色有机农业领域闯出了一条路,他们期待把蚯蚓养殖产业链做大做精

走进紫电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惠阳区霞角大道的养殖场,左右两侧20亩大棚内,整齐排列着几十个狭长土堆,是一堆堆的牛粪和蚯蚓分解的颗粒物。现场没有任何异味,用手轻轻拨开土堆,成群的蚯蚓清晰可见。

“我们精心挑选了蚯蚓种,并在牛粪中加入豆渣等配料,培养出的蚯蚓不但蛋白质高,而且个头可以粗如一根香烟。市面上的盒装蚯蚓一般存活一个星期,而我们的可以达到一个月。”李嘉林说,这种蚯蚓广受钓鱼爱好者欢迎。不过,卖蚯蚓是李嘉林无心插柳的结果。

曾为水上教练时薪三四百港币

李嘉林在香港出生、长大,毕业后,应父母要求,进入家族位于惠州的公司上班。在协助打理家族事业的同时,亦回港扒龙舟、玩水上直立板,频繁往返于粤港两地。由于直立板玩得好,他甚至成为香港第一批持证水上教练,渐而把重心放在做教练上。“直立板教练时薪达到三四百港币,一天可以赚几千港币,而且又很自由,这是一份’很爽’的工作,仅靠这个在香港就可以有比较好的生活。”李嘉林直言。

不过,他始终认为,技术再好,教授再多的人,人生还是没有多少挑战和进步。

学生时代的李嘉林就有了做有机农业的梦想。彼时,他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香港有机农业研究专家曾赞安,曾博士是香港有机认证中心的创办人。接触中,李嘉林对有机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尝试学习、实践相关技术。

这份兴趣,给李嘉林转型带来了契机。

曾走不少弯路蚯蚓大卖添信心

“最初我是想以有机肥种植火龙果,用最干净的土壤种出最干净的水果。曾博士给我指了一条路——蚯蚓培育有机肥。”李嘉林说,蚯蚓能将有机物、微生物和生长因子合理地结合起来,能改善土壤环境,达到抗病、增肥、增产的目的。

说干就干,他查找国内外各种蚯蚓养殖资料,并建了一个有2,多人的蚯蚓养殖QQ群(腾讯聊天交流平台)。“本来想在香港做,但土地少,租金贵,后来就想到了父亲公司所在的惠州。”

在工厂后面的空地上,李嘉林开始了养殖摸索。他寻遍国内外,做了数十次试验,最终筛选出一种品质好、成长性极佳的红蚯蚓加以培育,并确定牛粪作为蚯蚓的食料。

“也尝试过鸡粪,但鸡粪盐分含量高,不利于微生物相互作用,还会滋生很多有害细菌。也试图尝试烂蔬菜水果,但稳定供应存在不确定性。”李嘉林解释,蚯蚓吃掉牛粪,分解、排泄后,产生的就是高品质的有机肥。这种有机肥腐殖酸含量很高,是植物的上佳补品。

李嘉林繁殖的蚯蚓个头大,活性强。(敖敏辉摄)

有了技术方向,李嘉林依然走了不少弯路。有一次,他铺了一层新鲜的牛粪到蚯蚓床上,翌日一早,蚯蚓死了一大片,苍蝇飞舞,发出阵阵恶臭。请教曾博士才知道,新鲜牛粪酸性强,发酵过程中会烧死蚯蚓。

经过一点一点的尝试,李嘉林终于找到了投放牛粪的时机、比例、数量和堆放间隔,真正走上了科学养殖之路。

令他没想到的是,最先引爆市场的却是蚯蚓本身。“蚯蚓繁殖很快,有机肥形成后,要处理掉一部分蚯蚓。我到珠三角各地渔具店和钓鱼场推销蚯蚓,没想到大受欢迎,一跑一个准,10家店会有9家达成收购合作。”李嘉林说,这种无心插柳,更增添了他做有机农业的信心。

注册商标品牌产品销往珠三角

如今,李嘉林在内地注册了「紫电」商标品牌,开始标准化销售,以盒装批量销往珠三角各地。2.5元一盒的蚯蚓,每天发货量可达到5,盒,高峰每天销出7,多盒。他预测,即便现有养殖规模扩大5倍,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眼下,他甚至不敢进一步拓展市场。

对于养殖方法和模式会否被同样复制,李嘉林并不担心。他说,先不说蚯蚓品种的培育,单是要做到同样的品质和产量,就需要重走他的研究之路,而且最终能否成功还不得而知。

接下来,李嘉林希望能够找到靠近养牛场附近的场地,降低成本,扩大面积。他相信,小小蚯蚓也可以做出大产业,正考虑在内地其他地方建立养殖场,开发加工提取蚯蚓蛋白肽,可用于制作叶面肥(施用于农作物叶片表面的营养元素)、液肥(肥料与水融合直接喷洒于植物叶面或根部),并在上海等地建立分销基地,把蚯蚓和有机肥项目做大做强做精。

特稿:牛粪豆渣产出质高价低有机肥

李嘉林的蚯蚓养殖场。(敖敏辉摄)

李嘉林说,上一代父母常用“读唔到书就返乡下执牛屎”来刺激、鼓励下一辈,如今,“铲牛粪”照样能够闯出新天地。在他的养殖场,一条蚯蚓每月可以繁殖多条,每亩地年产50吨蚯蚓堆肥,两者相加,亩产值接近15万元(人民币,下同)。和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和水稻单位产值相比,几乎百倍有余。

李嘉林给香港文汇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从奶牛场采购吨牛粪,喂饲用的豆渣则来自豆腐加工厂。平均下来,每产出一吨堆肥,成本约元。

“市场上现有的有机肥,成本元左右,但质量没有我们的好。接下来,如果能够在牛场附近找到新的养殖场地,运输成本基本可以砍掉,整个成本可以再降低一半。”李嘉林自信,在有机肥这一块,他也可以随时冲击到当前的市场。

除了人工、材料、物流费用,蚯蚓本身的繁殖成本极低。目前,李嘉林正在寻找新的养殖场,如果未来规模跟上了,便可以开发更多的客户,也就是说,他目前所拥有的全广东省10%的市场份额,可以进一步提升。

计划打造有机村生态

善钻研、肯吃苦,李嘉林一心扑在蚯蚓养殖事业上。图为他在打包蚯蚓盒。(敖敏辉摄)

李嘉林还有更大的计划,他希望打造一个乃至多个有机村,所有的农户都可以免费使用他的有机肥。“农户用不了那么多有机肥,大部分还是销售出去。农户还可以在养殖场工作,这可以成为一个扶贫项目。”

他说,如果把有机村整个生态建起来,把流程做好,有机村可以考虑申请国家、香港甚至美国认证中心认证,届时,蚯蚓、蔬菜、禽畜等的附加值能够大大提升。

另外,蚯蚓亦可以深加工,它们体内氨基酸种类多,蛋白质也对人体有用,可以和药厂合作。“新加坡在这方面有先例,而香港在该领域的研究力量也很强,所以在大湾区内大有可为。”

新闻来源:香港文汇报

审读:喻方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