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红梅,年7月毕业于文山卫校并走上工作岗位,从医20多年,不论是在乡镇卫生院做临床医学,还是到局机关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她默默地用医者仁心治病救人、守护健康,本以为就这样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然而,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正当她规划着自己的甜美的小日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号角吹响了,她成了第一批冲锋陷阵的人。
穿上白大褂,她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拎着公文包,她成为带领群众决战贫困的驻村干部。年11月,她进驻砚山县江那镇舍木那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走进舍木那,雷红梅看到了零星的土地、起伏的群山、悠悠的白云,也看到了坑洼的道路、破败的危房、杂乱的垃圾。
对症下药才有疗效。雷红梅进村后,与村“两委”干部促膝谈心,到群众家中走访,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一家家拉家常,一户户看收成,一村村谋发展。通过近两个月的摸底,雷红梅对舍木那村村情贫困面了如指掌,一沟一坎了然于胸。舍木那村民委属于贫困山区,辖12个村民小组,有汉、彝、壮、苗等各民族同胞户人,其中7个贫困村小组,有建档立卡户户人,属于全县人口数和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之一。该村适宜种植辣椒、烤烟、万寿菊、玉米等农作物;全村有21公里进村道路和9公里村中道路未硬化;很多老百姓住在C、D级危房之中。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单一、生产观念老旧、小农思想严重等等,是制约全村决战脱贫攻坚的主要因素。为此,雷红梅整夜整夜“睡不着”,因为她意识到,舍木那村决战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不脱一层皮断然是完不成任务的。
“睡不着”的雷红梅,常常在村里转悠。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雷红梅来到距离村民委余米的陆应聪家门口,见她家破烂不堪的主屋黑漆漆的,反而是圈牛的耳房灯亮着。她推开虚掩着的门,见陆应聪蜷睡在牛圈门口。
陆应聪家是卡户,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丈夫常年病卧在床,她一个人苦苦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头耕牛,不论寒暑,陆应聪夜间都雷打不动守在这里。雷红梅积极为陆应聪想办法,不折不扣落实扶贫政策。她自掏腰包购买被褥、米油等生活用品补贴陆应聪,组织村里的施工队采取“先施工、后结算”的方式帮忙翻盖了新房。陆应聪的儿子在文山学汽修,毕业后在广南开了一个汽修店;女儿在昆明学计算机,毕业后出嫁到大理,找到了工作。提起雷红梅,陆应聪动情地说:“雷书记是我家的恩人呀,买东西给我,帮我盖房子,让我栽香菇,为我的孩子找工作。我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我们永远忘不了她的好。”
雷红梅在一则工作日记中写到:夜色已晚,突然一声:“孃孃,你给吃饭了?我走门前过,进来瞧瞧。”原来是陆大姐,我说:“我肚子一点不饿,等想吃了再去厨房整点吃就是了。”陆大姐站了一会就出去了,大约20分钟,陆大姐端来了满满一碗鸡肉、一碗白米饭。喷香的鸡汤暖透了我的心,唯有热泪盈眶。
这样的故事,数以十计。
俗话说:“穷则思变”,但舍木那村的群众大多安于现状,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困的根子在于思想落后。雷红梅驻村后,下定决心要把舍木那的“穷根”彻底斩断。三年里,她撰写调研报告15篇,撰写民情日记余篇,上报工作简报46期,主持召开全体村组干部会议24次,群众会议76次,党支部会议48次,工作专题例会96次,走访入户调查3余户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8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从基础设施改善、支柱产业培育、技术应用推广、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帮助村组搞规划、谋项目,争取到上级部门帮扶资金.8万元修缮6个村组生产道路15公里,建成村级卫生室1所,硬化进村路2条5.4公里,建设活动广场1个,沟渠2条3公里,建档立卡户专题技能培训5次余人次,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实惠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开展“自强、诚信、感党恩”系列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增强自身发展动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挖断“穷根”,才能根治“穷病”;根治“穷病”,离不开培育和发展产业。
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是雷红梅重点谋划的脱贫方案。她积极到上级部门争项目、筹资金、找路子,为舍木那村民委通过发展产业决战脱贫攻坚开了四副“药方”。
药方一,精准发力,养殖“财富畜”。在全村筛选户深度困难且具有养牛意愿的建档立卡户,以户均补助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50万元,采取统一品种和招投标的方式,为农户购买头“文山高峰牛”。同时,集中为涉及的户农户作了养殖培训,解决缺技术的问题。截止年初,“文山高峰牛”已发展到头,市值超过万元;与文山斗南锰业公司达成帮扶共识,以“公司+干部出资”方式,争取公司对贫困户生猪援赠管养项目。援赠活动分2批投放,共涉及98户贫困户,投放猪崽头,经过一年的管养,实现98户建档立卡户家庭平均总收入5元;年8月,工作队又争取到扶持资金43.6万元,发放管养扶贫猪崽头,涉及户,有效带动当地生猪养殖业的大发展。此外,发展山羊养殖只,林下养殖金山土鸡只等,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前“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吃盐”的小农意识,有效促进户卡户稳定增收致富。
药方二,因村施策,铺设“香菇路”。引进砚山县利群食用菌栽培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领农户抱团发展香菇种植,挂牌成立了花园香菇合作社,共吸纳户农户股金入社,筹集股金.7万元(合作社自筹70.7万元、上海对口支援资金6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户,占社员总数72.3%,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2亩,户均年增收0元以上。
药方三,生态引领,壮大“林果军”。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保价回收的运作模式,种植油茶基地亩,种植四川青椒基地亩,种植核桃基地0亩,种植半边红李、脆红李基地亩。“林果军”作为舍木那村民委产业发展“长短结合”中的“长”,将发挥其生态、环保、可持续优势,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药方四,因地制宜,打造“大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烤烟、万寿菊、辣椒等产业,仅年全村就发展烤烟5亩,实现总收入.5万元;种植万寿菊亩,实现总收入.2万元;发展辣椒亩,实现总收入万元。
雷红梅和她的同事们的辛勤付出,换来了舍木那村民委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乡风文明惠风和畅,顺利实现脱贫摘帽。雷红梅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拔穷根”“治穷病”的好医生,多次被评为省、州、县“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荣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砚山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