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
视频剪辑黄志刚
01:08长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因其数量稀少,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在“中国江豚之乡”荆州石首市,位于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天天和萌萌正在网箱里欢快游弋,不时跃出水面呼吸。网箱一旁的值班室,饲养员丁泽良正埋头记录水文数据和江豚的活动情况。今年是丁泽良陪伴国宝江豚的第13个年头。为了照顾江豚,丁泽良干脆把家安在网箱外屋,与国宝“形影不离”。
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喂养江豚(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未曾想到的是,十多年前,丁泽良还是一位渔民,他祖辈几代靠打渔为生,长江养育了他们。随着长江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丁泽良改变了几辈的渔民生活,“洗脚上岸”,变成了江豚保护区的饲养员。如今,丁泽良成了江豚最亲近的人,而像丁泽良一样的渔民纷纷转产、上岸,国宝江豚也呈现持续向好的繁衍态势。
渔民出身,长江养育了家人
“我13岁上船,靠捕鱼养家糊口。”今年54岁的丁泽良是丁家第三代渔民,长江养育了丁家几代人。父亲丁世先曾告诉丁泽良,丁家从他爷爷开始就从湖南南县迁到湖北公安县。随后,又举家迁到石首长江故道的天鹅洲渔场定居,世代以捕鱼为生。
江豚饲养员丁泽良的渔船由农业部门批准,专门用于为江豚捕捞饵料鱼(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每年汛期过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藕池河,还有长江故道等水域,都有丁家捕鱼者忙碌的身影。丁泽良回忆,父亲曾置办了3条渔船,一年中除了汛期的几个月在岸上种地,其余大多数时间则在船上捕鱼。
丁泽良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少量的田地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为了分担沉重的家庭负担,很小的时候他便跟着父亲学习捕鱼。初中没读完他便辍学回家,给父亲当帮手。
“在旺季,一天能捕多斤鱼。”丁泽良说,船上的生活异常艰苦,一条排水量斤的船用于生活起居,船上用木板铺了三个简易的床铺,供一家七口居住。还有两条排水量达斤的船,用于捕捞生产。
丁泽良回忆,有一次捕鱼时遭遇暴风雨天气,雨水随着风浪冲进船坞,淋湿了整个木床,惊醒了睡梦中的一家人。“那样艰险的经历对渔民来说是家常便饭。”
年,两位姐姐先后出嫁,两位妹妹继续跟着父母捕鱼,丁泽良则娶了同为湖南渔民的杨立群为妻,并自立门户,继续当渔民。
两年内,妻子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洋溢在幸福和喜悦中的丁泽良更加勤勉,他说他要用一条渔船撑起一个家。“每天起早摸黑,捕鱼回来,浑身酸痛,然后闻着鱼腥味和汗臭味入睡。”回想起年轻时的渔民生活,丁泽良感慨万千。
角色转换,变身江豚守护者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域图(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年,长江89千米石首江段和21千米天鹅洲长江故道,被划定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而处于保护区的天鹅洲渔场,和丁泽良一样生活的渔民有多人,为保护国宝江豚,他们将面临着分批上岸、转产。
“河面怎么反光?这么刺眼!”年,长江中下游遭遇严重冰雪灾害。凛冽的寒风中,丁泽良骑摩托车载着妻子回家,路过天鹅洲长江故道时,河面结冰的景象吓呆了他们。
河面反光,意味着河面结冰,而江豚是哺乳动物,河面结冰则严重威胁着它们的呼吸、换气。丁泽良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抛向水中,石头没有入水,而是顺着冰面滑行了20多米。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头江豚挣扎着用后背撞击冰面,试图通过破损的冰洞呼吸、换气。那一幕让丁泽良夫妇对国宝江豚心生怜爱。
年3月底,丁泽良在天鹅洲水域发现一头浑身长满“水霉”的江豚,在水中缓缓移动。他感觉江豚的状态很不正常,于是赶紧向保护区报告。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箱养殖基地鸟瞰(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专家监测发现,多头江豚出现丁泽良看到的症状,于是捕捞了两头生病的江豚,转移到保护区的网箱中治疗,但却又缺乏饲养员。
丁泽良在值班室记录信息(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考虑到丁泽良此前是渔民,熟悉长江及天鹅洲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又多次参与过科考捕豚活动,保护区邀请他来照顾生病的江豚。对江豚满怀情感的丁泽良也干脆“洗脚上岸”,放下渔民身份,变身江豚守护者。
每天定时喂食,监测活动情况,记录水情和气象信息……在丁泽良的悉心照料下,两头江豚逐渐恢复健康。后来,保护区给两头江豚取名,雄豚叫“天天”,雌豚叫“娥娥”。
朝夕相处,将江豚当作家人
经过长期“交往”,生活在网箱的江豚天天、娥娥逐渐性成熟。在人工繁育技术的支持下,年5月22日凌晨3时许,娥娥顺利产下雌性幼豚贝贝,它也成为全球首例人工网箱繁育技术产下的江豚。
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打捞网箱内的漂浮物(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为照顾好贝贝“一家三口”,丁泽良干脆将家搬到网箱的外屋,与江豚做邻居。“我几乎是24小时值班,手机3小时响一次闹钟。”丁泽良说,除了定时监测各项数据,他还要随时查看幼豚是否有呼吸换气的声音,生怕出现任何纰漏。
“他待江豚比自己的孙子都亲!”丁泽良的妻子杨立群说,两个外孙曾多次抱怨外公从不陪他们玩耍,却整天陪着江豚。
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称量喂养江豚的小鱼(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经过科研人员和丁泽良的悉心照料,去年,贝贝结束了四年的网箱生活,回归自然水域,这标志着人工繁育江豚技术的进一步成功。
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喂养江豚(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去年6月中旬,天天、娥娥的二胎萌萌降生。刚分娩不久的娥娥由于受到惊雷巨响的过度惊吓,出现烦躁和厌食症状。经过多方努力救治,去年9月,娥娥不幸去世,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幼豚萌萌。
“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妻子杨立群说,丈夫每天24小时“连轴转”,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照顾江豚上面。
从江豚幼崽就开始全人工喂养,这是全世界没有的先例。可突然断奶的萌萌竟然还没有学会摄食,这让丁泽良陷入苦恼。“娥娥走了,一定要保住萌萌!”
“那段时间,他和萌萌一样,越来越消瘦。”杨立群说,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丈夫的心脏旧疾复发。
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饲养江豚(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为引导萌萌学习张口进食,丁泽良精心挑选了新鲜小鱼。一条、两条、三条……半个月不厌其烦地坚持,萌萌不仅学会了摄食,食量还逐渐增加,这让丁泽良信心大增。
可新的问题再次让丁泽良寝食难安,断奶的萌萌因过早摄食鱼类,肠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在专家的指导下,丁泽良将治疗药物注射到小鱼体内,然后逐一喂给萌萌吃。
江豚在摄食(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一个月后,奇迹出现,江豚萌萌的肠胃功能得到改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紧锁眉头的丁泽良脸上再次洋溢着笑容,时不时呼喊萌萌为“小帅哥”。
持久不息,守护生物多样性
“我要逐步训练它吃活鱼,等它各项指标达到野外生存要求,就能放归大自然。”丁泽良说,江豚萌萌就像自己的孩子,尽管不舍,但回归大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我不想江豚步白鱀豚的后尘,遭受灭绝。”
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江豚壁画前留影(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白鱀豚的不幸遭遇,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据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春永介绍,最新的科考数据显示,长江干流监测到江豚头。“这意味着江豚就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江豚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长江禁渔和打击非法捕捞等工作的开展,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徐春永说,保护区近年来陆续救治了10余头受伤的江豚,加上外地迁入的江豚,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种群数已达到头,而且每年以约9%的增长率增加。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导致江豚种群退化,该保护区还与长江流域的其它迁地保护区进行江豚种群基因交换。上周,2头雄性江豚从安徽铜陵“入赘”天鹅洲保护区,进行自然繁育。
“从年的首次输出开始,保护区已累计向外输出江豚24头。”徐春永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全国最丰富的江豚种质资源地,其迁地保护工作已被公认为“世界上首个豚类迁地保护的成功案例”。
与此同时,天鹅洲保护区的人工辅助网箱繁育技术的不断成熟,为长江江豚的科研和繁育提供了保障,长江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将进一步提质升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