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家好,我是小跳,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刺参养殖的其他养殖技术!
一、海上筏式养殖
我们将经过中间育成体长达到3到5厘米的参苗,按一定的密度放入养殖容器内,吊挂于海区筏架上进行养殖。这种方法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技术尚未成熟,以下我来进行简要介绍。
我认为选择在潮流畅通、风浪平缓、无工业污染的海区,将3到5厘米的参苗装入扇贝、鲍养殖笼或塑料养殖筒内,吊挂于海区筏架上进行养殖。
放养密度是扇贝养殖笼5-10头/层,鲍养殖笼(直径60厘米,12层)50-头/层;塑料养殖筒(直径25厘米、长60厘米)50-头/筒。吊挂水层4-8米,吊挂距离2-3米。由于刚吊养时个体较小,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1.投饵
我认为饵料以配合饵料为主,还可以适当投喂海带和鼠尾藻等。投喂鼠尾藻可以缓冲水流,增加网笼内的沉积浮泥,作为刺参饵料的补充。投饵时要满足刺参的生长需要,并根据实际摄食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及时疏散养殖密度
我们发现随着刺参的生长、个体增大,应及时调整养殖密度,以免影响生长。
3.检查
我认为养殖时要经常检查网笼,防止网笼堵塞,导致刺参窒息死亡。
我们利用此法还可进行贝参混养和参藻混养,在5-6月扇贝中间暂养或分苗后,或11-12月海带分苗后,直接将刺参种苗放入扇贝笼内,挂于筏架进行混养。混养密度为1龄以上的幼、成参1-3头/层。
按此密度进行混养可不必投饵,刺参可直接以扇贝粪便、海藻碎片、沉积于网笼的浮泥以及网笼内的小型附生生物为食。我觉得养殖时若发现网笼内的刺参饵料不足,可以适当降低混养密度。参藻混养还可以采用高密度养殖,但必须同海上筏式单独养殖一样进行养殖管理。
二、海底沉笼养殖
我们可以利用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在潮下带或自然港湾修筑堤坝作为养殖区。
我觉得用直径10厘米的钢筋,做成70厘米*30厘米的圆形网笼,或做成4米*2米*60厘米的长方形铁笼,外罩网衣。圆形网笼在笼外系上石块固定于海底,放苗密度为-头/笼;长方形铁笼可在笼内堆石30厘米,直接利用笼内的石块重量将笼固定于海底,放苗密度为-0头/笼。苗种规格均为2-3厘米的参苗。
海底笼式养殖,每3-5天投饵一次,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日常管理工作,还包括疏散密度、检查网笼是否破损及刺参的生长情况等。
三、陆上水泥池养殖
1、池塘场址的选择,我建议:离海边近,最好建在海边上。提水水源应选择底质为岩礁或硬泥沙底,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工业污水流进,水质清新,藻类丰富的海域。高潮线以下滩涂高于1米,这样有利于深挖建池和排水。最好靠近公路或大道,以便运输材料。
2、池塘的建造与布设
(1)池塘的建造。在近岸选择适合建池的地方开挖砌池,池四周抹水泥。池形最好呈长方形,面积在0.07-0.7公顷,池深2.5-3米,池底抹成斜坡,池底中央最低处安装管道,池底管道口入水处放有带密孔(孔径0.5-1.0厘米:)、规格50厘米*50厘米的铁篦滤水。管道排水口处装有阀门。我觉得建好的池子最好露出地面0.5米,池子大部分在地下,这样可利用地温,使池底水“冬暖夏凉”有利于刺参的栖息生长。
(2)进、排水方法。安装10千瓦电机水泵一套,用机械提水。提出的海水要清新,尽量不要将混浊海水纳入池内。靠池边建有环形水渠,四周设进水口6个,且加60目筛绢滤水,水渠上游设有网目2厘米的聚乙烯网拦截杂物。排水时则由排污管阀门调节。
3、池塘消毒
池塘布好石块后,最好放满池水浸泡30天以上。然后再进水30厘米,全池泼洒5-10毫克/升漂白液。再用新鲜海水反复刷洗多次,把池子冲洗干净。
4、池水育肥
我觉得在放苗前半个月左右,进水50-60厘米,以刚没参礁为宜。每亩投放5-25千克发酵后的鸡粪、1.5-2千克尿素,使池水呈黄褐色或蓝绿色,同时人工向池内移植褐藻、绿藻和大叶藻,用于改善水质,增加刺参饵料。
1.参苗放养
我建议10月份投放参苗。中间培育池投放体长1-3厘米的参苗,密度为30头/米2;养成池投放3-8厘米的参苗,密度为12头/米2。
小编总结:无论什么方式,对于刺参的各个环节必须用心到位,另外投放时由人在池中弯腰在石边处均匀分放,避免造成人为损伤,影响参苗成活率。刚投放的参苗,半月之内坚持每天观测生长分布情况,做好记录,测定其成活率。
本文由百家号跳聊农业编辑,未经授权不得复制粘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