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就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要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现代人面临同样选择,鱼和水稻不能兼得,要舍谁留谁是个问题。我国稻鱼共育模式不止在现代,古代社会其实就有。人们在稻田中放进鱼,到水稻成熟季节就把鱼吃掉,鱼吃稻田中水草和浮游生物为生。在前些年,稻鱼共育模式曾被大力推广,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如今稻鱼共育模式基本没人愿意再使用,仅在贫困山区的稻田中能见到几只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水质环境变化,无法满足鱼类生存需求稻鱼共育的本质就是把鱼放养在稻田中自由生长,但是二者是有矛盾的。水稻想要高产就必须使用化肥农药,但是鱼的品质想要好就需要在优良水质中生活。随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其它生物数量降低,稻田不适合鱼类生长。稻鱼共育的目标是希望二者能达到平衡的生长状态,但这种理想状态很难达成。在追求水稻高产和鱼肉品质高两个选择上,农民基本都会选择放弃养鱼。二是缺乏技术支撑,稻鱼共育很难走下去稻鱼共育不止是简单的把鱼放进稻田中就能丰产丰收,实现经济利润提高,而是需要高超的养殖技术,不然这种模式很难持续。早年推广的时候当地派农业大学的专家会来田间地头指导,但来了一两次以后,就很难见到大学里的专家再来。时间久了,农民摸索稻鱼共育模式遇到困难,没办法解决,就只能放弃。不管是任何农业模式,都应该有持续的技术支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缺乏主动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好的模式往往起不到效果。三是农村地区人口外流,无人开展稻鱼共育稻鱼共育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致富,但是周期太长。开展稻鱼共育模式的时候,农民很长时间才能见到经济效益,且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对农民来说,外出打工相比开展稻鱼共育模式赚钱更快,更适合农民提高经济。因此,即使掌握了稻鱼共育的农业模式,也没人愿意持久来做,在自家地里开展挣不了大钱,承包土地来开展不划算,且投入太大。以上就是稻鱼共育模式不被欢迎的原因,稻鱼共育养出的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是养殖周期长、投入大、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都限制着其发展。如果想开展稻鱼共生模式,必须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学习稻鱼共生模式技术,养殖技术能保证肉质更鲜嫩,更受市场欢迎;二是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建立线上线下的销售网络,维护好固定客源;三是建立品牌,注重品牌宣传,主推稻鱼共育的宣传卖点。稻鱼共育未来有一定市场前景,短时间的不被看好不能决定长期市场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