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的公示之后,太平镇“周家刀”被纳入天府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事情已走完大部分程序,是否会进入预计会在年底前出结果。这次的申请保护单位“周光兴铁器加工厂”的法人代表周光兴,已经是家里第三代“铁匠”。从十二三岁跟着打铁做菜刀的父亲打杂,为了养家他16岁拜师学艺,40多年打菜刀的生涯在他身上留下的是火星灼伤的斑斑点点。“不想看着这份技艺失传。”周光兴反复念叨。以后技艺怎么传承?他指向了站在铁器加工坊里的几个徒弟,儿子没在他考虑之中。多公里外,他的儿子周浩是阿坝州一名公务员。不过,大学毕业后周浩曾在家里的铁器铺做过一年学徒,也是他提出要申请非遗和梳理申报材料得。更早的时候,是他翻阅资料,和父亲一起讨论、操作,在年掌握了“千层钢”的锻造技术。拉风箱、抡锤打一年能卖刀七八万把11月1日下午2时许,太平街道教师街号的院子里叮叮当当,走过黑底红字“周家刀”的匾额,“周光兴铁器加工厂”的法人代表周光兴正带着一名工人和个徒弟在捶打烧红的钢铁,他们要用传统技艺打造一把水果刀。来自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文创和会展局的消息,太平街道“周家刀”将纳入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事已经完成公示并走完了大部分程序,具体结果会在年底前出来。尽管天有些凉,几个工人还是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站到了炉旁。周光兴穿着围裙,露出的胳膊上满是灼伤的斑点,胸口露出一道长约厘米的烫痕,“都是打铁的时候,火星溅到身上弄的。”工人们拉起风箱点燃炉中的炭,接着夹起一铁块放入炭火里,又开始猛地拉风箱,直至铁块被烧红后又夹出。周光兴夹住另一块斧头状的小铁块竖立在中线处,手里的小铁锤和工人抡起的大锤交次落下,烧红的铁块上出现一道深沟。一块烧红的钢被人从炉中取出,嵌入深沟中,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捶打后放入炉火、烧红后再拿出捶打,如此反复。突然,周光兴似乎觉察出拉风箱生起的火候不足,往风箱箱体望了下,“这儿漏风嘛,你弄点粘土过来补一下。”他朝身后的徒弟嘱咐道。“你看,铁和钢已经成了‘一家人’了。”约一个小时的锤打后,周光兴指着发红的金属块说道。他解释,嵌入的钢会在之后形成刀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就是夹钢刀,易磨、耐用。”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一把水果刀初见雏形。工人继续打磨,渐渐露出略带寒气的刀刃。据介绍,这把刀在与他合作的淘宝店上,能卖出百元上下的价钱。记者了解到,与周光兴合作销售的淘宝店一年能卖出约5万把刀具,“销售额近万”;另一方面,他自己在家里的店面每年也能批发出去2-3万把刀。周光兴:起初做菜刀纯粹是为养家糊口“说实话,最开始我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周光兴回忆,自己的爷爷当时就是做菜刀的,“当时在附近也是小有名气。”之后他的父亲继承了打菜刀的手艺,“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打杂了。”周光兴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帮着父亲拉风箱,还要抡6斤重的铁锤。“第二天早上起来手上都是血泡,但是还得继续抡锤。”16岁初中毕业后,他就回到家开始做起了铁匠,“没有办法,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要照料”。通过父亲他认识了当时比较有名的刀匠彭国用,“后来他收我做了徒弟”。周光兴的印象中,自己后来又陆续跟很多人学过艺,“可以说我有很多师父,多人传授”。就在岁那年,在彭国用的劝说下,周光兴家贷款元买了一台工厂淘汰的弹簧锤,“那个时候猪肉才毛3一斤,块真的是天价”。不过新机器把他们的效率提高了一倍。9年后,他又从华阳一家工厂淘了一台空气锤,“弹簧锤的噪音太大了”。周光兴学会了怎么制作一把好的传统夹钢菜刀,名声也在周围传开了来,他的妻子则带着菜刀四处赶场。“年,把那个元还清了。”父子合作探索掌握“千层钢”技术“现在懂得这个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这个传统技艺一直是匠人吃饭的看家本领。”周浩告诉记者,年的时候自己就有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当时和父亲说过之后,父亲欣然同意,也把整理材料的事情交给了他。记者注意到,他的申请材料中提到了关于制造工艺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其中还包括《天工开物》。在家里,周光兴又翻出一本《钢材料热处理手册》,“都是周浩买的”。周浩介绍,年前后他偶然注意到,家里一些老刀具在磨了之后会有类似云一样的花纹,“爷爷说是古时候的一种手艺。”不过周光兴却表示,自己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更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出来”。“我当时就查了很多资料,也买了书,才知道那叫千层钢,得反复锻打,资料上说国外也有类似材料,不过叫大马士革钢。”周浩告诉记者,他把自己找到的资料和买的书也都拿给了父亲,“我父亲都会看,主要也是他在操作摸索”。“开始自己只知道要反复锻打。”周光兴表示,“纹路确实是出现了,但都是直的。”之后他筛选材料,尝试改变捶打的落点、力度以及折叠的方式,“哪一种最好,自己在墙上做个记号,最后还要擦掉,记在脑子里”。就这样在闲暇时间里摸索,到年他们终于能掌握了这种传统技法。“这种千层钢的产品,很多人买去收藏。”与周光兴合作的淘宝店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也了解到,这种千层钢产品的批发价格,比普通刀高出倍左右。说传承:儿子想继承父亲不支持“我不想看着这份技艺失传。”已经53岁的周光兴在采访中反复念叨。打制菜刀的技艺以后怎样传承?他指了现在火炉旁的徒弟们说,“以后传给他们。”至于儿子,他摇了摇头。尽管大学毕业后,周浩曾经在家里的铁匠铺做过一年的学徒。“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哪个工具是做什么的。”周浩印象里,小时候自己的玩具也是父亲给他打的一个铁环。“那个时候印象里都是叮叮当当的声音,晚上听见打铁声才睡得着。”但说起那一年的学徒,他感叹:自己所有工序都懂,但是打铁的经验缺乏得很。“一把刀如果真的要计抡锤的次数的话,绝不少于下。”周浩表示。不过他还没来得及去做炉火边的工序,“没有两年的冷工经验是不能上的。”那一年他都在磨刀,“砂轮机经常把手指摩擦掉。”这也让他心生退意,在父亲的要求下,他没再继续。他记忆里,父亲也曾经带过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做徒弟,不过后来都先后离开了,“主要还是待遇上不去吧,铁匠这个行业的付出和回报并不对等”。尽管每年家里能卖出不少刀具,“但批发价较低,除掉人工和其他成本后,并没有多少利润”。尽管如此,当被问及以后的打算时,他还是回答:“我肯定要继承做菜刀的手艺。”在他看来,能做出一件产品会让自己有成就感。不过末了他又补充,“还是希望能多方面兼顾吧”。他告诉记者,自己想继承“家学”做菜刀的想法,并不受父亲支持。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彭亮摄影记者刘海韵编辑杨渝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