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资源 >> 正文 >> 正文

记者蹲点丨挺进深蓝养鱼记山东耕海牧渔再获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2/8/13
青岛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10480371.html
02:07

在距离青岛海岸线多海里的一片海域,“深蓝1号”如同一个“巨无霸”平静地漂浮在海面上。

6月7日,全球首次低纬度海域养殖大西洋鲑(三文鱼的一种)在这里喜获丰收,消费者可以吃上首批新鲜美味的国产大西洋鲑了。这是继去年“深蓝1号”首次完成规模化收鱼以来的又一突破,标志着山东实现了三文鱼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

从近海走向“深蓝”,山东在耕海牧渔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国深远海养殖探索出可以复制的新模式。

从0到1,深远海三文鱼养殖获得成功

经过15个小时的航行,6月7日凌晨,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工船,顺利抵达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开始今年首次收鱼作业。

平静的海面下30米的地方,10万条膘肥体壮的大西洋鲑正在来回穿梭。养殖工船慢慢靠拢,启动船尾部的机械起重臂,一根粗大的白色管子伸出船舱,插入“深蓝1号”的网箱之中。在巨大吸力的作用下,三千余条大西洋鲑迅速地被从网箱中吸上来,输送到加工船内进行处理。

“一条鱼从被吸上来,到送入车间,再到处理完成,只需要45分钟,鱼的温度全程可以控制在0-4℃,足以保证肉质的鲜美。”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红说,经过处理的大西洋鲑由运输船迅速运抵青岛西海岸新区,“从‘深蓝1号’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不超过12小时。”

作为三文鱼的一种,大西洋鲑是优质海鲜蛋白的代表,国内市场需求过去基本依赖进口。随着国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三文鱼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单纯依靠进口难以满足。

三文鱼适宜在冷水层生活,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养殖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死亡。国际上养殖三文鱼的通用办法,是用大型养殖工船将鱼苗运送到深远海适合海域,在深远海网箱中进行饲养。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制于技术和设备,我国渔业从业者只能是“望洋兴叹”。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水产品消费大国。现在国内主要养殖区域包括淡水、浅海都已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要走出去,走向深远海。”谈及推进海水养殖从近岸港湾向深远海拓展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麦康森说,加快深远海养殖是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可是,从近海迈向“深蓝”又谈何容易。

“最初,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深水网箱尝试养殖,但是,在遭遇鲨鱼损坏和台风袭击后无法再继续使用。”经过学习国外先进养殖经验,李红和团队意识到,开展深远海养殖需要依托养殖工船和大型浮式养殖平台。

随着山东陆续建成我国第一艘养殖工船和“深蓝1号”,逐梦深远海得以实现。

年6月,“深蓝1号”收获首批15万尾三文鱼(虹鳟鱼)成鱼,品质全部达到欧盟出口标准,标志着我国首次深远海养殖三文鱼取得成功,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的技术路线得到验证。

“再接再厉,去年12月,我们完成了10万尾大西洋鲑鱼苗从陆地向试验区的转运,成活率在行业内遥遥领先。经过半年精心喂养,正好赶在今年夏至前收获。”李红说,此次收鱼是全球首次在低纬度海域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取得成功,探索出了我国深远海养殖可复制的新模式。

突破深蓝,建成世界最大深海“粮仓”

耕海牧渔,挺进深蓝,离不开深海养殖技术和装备的保障。

年7月,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深蓝1号”正式启用。

这座直径60米、重约吨、养殖水体5万立方米的海上“巨无霸”,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潜式深海智能网箱。

“它可不是普通的海上平台,这里配套有先进的升降系统、投饵系统、发电系统、饲料管控系统等等,智能化程度非常高。”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说,为了解决养殖难题他们独创了沉箱度夏、浮箱捕鱼技术,以此保证大西洋鲑整年可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生长。

“相比挪威等寒冷水域的国家,这里养殖的大西洋鲑生长周期短、出鱼快,鱼病也少。此次捕捞的多尾大西洋鲑,早在捕捞前便被预订一空。”李红说。

“深蓝1号”也在不断实现改造升级,先后新增生物量监测系统、优化养殖监控系统和远程信息传输系统。这样一来,即使不出海,人们也能随时掌握百海里之外的养殖情况,实现远程管理。

“这个画面显示的就是网箱内大西洋鲑的养殖状态。它们的生长信息、进食情况,都可以通过生物量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饲料投喂。”6月10日,养殖技术人员高金山正在岸上的管控中心监控大西洋鲑养殖状态,他告诉记者,通过加装养殖光控、多参数传感器等设备,“深蓝1号”的监控范围和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环境参数采集精准化、数字化进一步提高,进而有效保证了成鱼品质。

去年9月,“深蓝1号”附近又新增了一座海上平台——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中央综合管理平台,在生产管控、生产生活保障、海上科学实验、数据监测、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几年,山东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在海工装备开发、苗种繁育、冷链仓储物流等产业领域都有新突破,耕海牧渔的技术及装备水平明显增强。”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说,作为山东“海上粮仓”建设重点项目,“深蓝1号”为推动山东渔业企业从近海走向“深蓝”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挺进深蓝,经略海洋再拓新空间

我国拥有超过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空间资源、水体资源和生物资源蕴藏量巨大,具备广阔的开发价值。

解决三文鱼在低纬度温暖海域存活这一全球技术难题,“深蓝1号”的成功不仅填补了业内空白,而且探索出一种深远海养殖可复制的新模式。

目前,“深蓝1号”所在的黄海冷水团已成为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预计到年,试验区将建成大型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10座,养殖高价值冷水鱼万尾,形成较为完备的深远海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产业链,带动形成亿元的产业集群。

除了“深蓝1号”,全国首座海洋牧场综合平台“耕海1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等大国重器的推广应用,助力山东加快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转变。

“实现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高校企业联合攻关,不断研发新技术,加大各方面配套投入,山东在这些方面很有远见并且已付诸行动,这种良好的探索与尝试应该继续走下去。”麦康森说。

养殖技术与装备制造的升级换代,大大拓展了山东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

当下,山东正加速高标准建设“海上粮仓”,国信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13个引领性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今年,山东将建设普通深水网箱个、智能大网箱14个,大踏步向深远海进军。

6月15日,国内首个部省联动“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平台与智能养殖模式”项目落户青岛。与此同时,山东省“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在烟台启动。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将联合山东海洋集团、国信中船(青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深远海养殖全链条技术攻关,为深远海养殖产业提供新动能,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未来3至5年内,我们会围绕三文鱼养殖、育苗、饲料深加工以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打造一个全产业链条示范工程,推动山东深远海养殖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也为全国深远海绿色养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李红信心满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