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资源 >> 正文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辽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2/12/17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白雪)编者按:

一栋栋新居整洁靓丽,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个个产业孕育梦想,一张张笑脸幸福欢畅……时下,在辽宁大地,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一个个鲜活数字的背后是辽宁省近年来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展示:截至年年底,全省15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已顺利完成13.25万人、个贫困村、5个省级贫困县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5.4%下降至0.06%。这意味着,这个老工业省份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一心为民谋福利,千方百计促发展。《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辽宁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组织教育、住建、农业农村、水利、卫健、医保等部门,会同各地区排查解决了7.4万贫困人口的难题。今年辽宁将大力培育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集体经济带贫致富能力,精准扶持剩余1万余名贫困人口,确保年底前人均纯收入达到国家脱贫标准,力争突破元,带领群众“拔穷根”“破穷障”,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小蚯蚓”钻出脱贫致富好日子

在铁岭市昌图县古榆树镇三道村的田地里,一条条鲜活的蚯蚓蠕动出来,不一会儿又钻回了黑色的“沃土”里,这“沃土”不是普通的土地,而是养殖蚯蚓的天然肥料——牛粪。

三道村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省级贫困村。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铁岭市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霍凤久被选派到这里。经过走访调研,霍凤久发现,三道村村民以种植花生、玉米、红薯和养牛为生。村里有养牛户余户,每户平均养5到10头牛,养殖大户能达到70到头,经济效益理应不差,但由于养殖牛过多,村屯环境差,地下水受到污染,百姓存在得慢性病的情况,不少贫困户因病致贫。

“要解决村里的贫困问题,首先就得从牛粪入手。”霍凤久想起曾看过有关牛粪养蚯蚓的资料。蚯蚓对改良土壤、增加粮食品质有重要作用。这不正是三道村需要的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于一体的良性循环农业项目吗?经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研,他决定召集大伙准备试种试养。

起初,霍凤久自掏腰包投资了0余元,利用村里的牲畜粪便,开始试种试养蚯蚓。年5月,5位不同乡镇的第一书记每人投资3万元,合伙养殖15亩蚯蚓,一年后,实现利润元。

如今在三道村,蚯蚓养殖每年能吸纳用工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60余户,村民能增加年收入余元。“年末,三道村建档立卡户83户人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其中,稳定脱贫5户13人,今年稳定脱贫户数将力争达到50%以上。”霍凤久说。

蓝莓种出小康生活

“付书记为了俺们村,干老了大事业了!”付刚是丹东市宽甸县杨木川镇大安平河村的第一书记,提起他,村民关世平赞不绝口:“自从付书记整了蓝莓基地,现在家里两三个月的收入就能抵上以前一整年的收入了!”

年1月,上任伊始的付刚入户走访了全村的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说实话,结束走访的感觉就是村里‘要啥没啥’,村集体没有收入不说,还欠着不少外债,村民们每天无所事事,患得患失。”如何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大安平河村拥有自己的产业?付刚了解到,宽甸县地处高纬度,森林覆盖率高,污染少,是蓝莓的黄金产区。他邀请了农业院校的技术专家来此调研,还委托专业机构做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最终决定种植暖棚蓝莓。

项目选定了,但是村里种蓝莓的农户,不是种植时间短、规模小,就是没有成熟的技术,无法支撑暖棚蓝莓产业的发展。如何才能破解这个困局呢?

付刚在认真研究地域情况的基础上,与杨木川镇党委政府达成一致,打破全镇8个村“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引入“飞地经济”模式,在具备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的金安村建设蓝莓基地。

年10月,杨木川镇蓝莓产业扶贫基地建成。年,“鹭乡”牌蓝莓正式上市销售,当年实现收益40万元。贫困户每人从基地分得元钱,大安平河村收到分红5万元,村集体经济终于告别“空壳村”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