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所盼,科协目标。自去年探索建立“枫树坑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成效以来,不仅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种养殖户更是收获实实在在的实惠。今年来,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科协按照省委开展的“三服务”要求,以乡村振兴为主战场,常态化“献技”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推广“枫树坑模式”。短短半年多时间,邀请了6位专家在6个种养殖基地建立技术指导站,将科协的使命担当践行于助力乡村振兴“主战场”中,共同绘就出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科协助力图景和助力百姓致富梦想。
找准结合点
推动“沉寂资源”转为“活的资源”
一边是有技术但找不到“婆家”落地的专家,一边是迫在眉睫但缺乏技术的百姓,如何对接起来?一项技术如何服务百姓生产需求?年区科协以种植温郁金项目的枫树坑村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试点基地,从联系对接专家,挖掘内在资源,到建立专家技术指导站,形成了一个以“科协主导、专家指导、两委组织、村民参与”的“枫树坑模式”。
一年来,温郁金种植户在专家的指导下,成效怎么样?让我们来听听原枫树坑村党支部书记王昌权的心里话吧。原枫树坑村有耕地亩,户籍人口人,常住多人,其中有劳动力的不到50人。王昌权说,村里通过流转土地近70亩,以股份制形式共同种植温郁金,不仅带动本村劳动力30多人,还有观音礁等附近村居的村民。其中,本村村民大多是50—70岁闲置劳动力,年平均收益最高达2万,最低也有6—7千。王昌权说,在专家指导下,种植技术、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百姓收入明显增加了,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枫树坑模式”就是让资源、技术沉入一线,让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很好地解决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荒着的土地和闲置劳动力得到盘活,让种养殖户看到实实在在成效、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摸清需求点
推动“问题清单”转为“满意清单”
“蟹公堡”基地养殖户罗庆安现在已经尝到了科学养殖的甜头。今年3月,罗庆安的“蟹公堡”因为水质问题青蟹出现死亡现象,成活率不足50%,是区科协推出的人才技术需求服务及时帮助他与专家团队挂上钩、搭上线。专家王铁杆多次深入基地帮助他们做好水质检测,分析原因,并为他们解决了水质问题。罗庆安说“期望以后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技术的支持,让养殖户搞生产更加放心有底气”;活水潭村支部书记朱剑荣说“与驻站专家林少珍教授的联系,不仅传授了海螺增养殖技术,还帮助他们解决了散养难管理的问题”……
百姓“烦心事”,科协“心坎事”。像这样的技术难题,正是得益于区科协“三进三出三保障”的人才技术需求服务模式。
近年来,区科协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三服务”活动精神,深入生产一线,及时摸清、摸准企业、群众、村居需求,以“三进三出三保障”为抓手,帮助他们解决人才技术需求。
“三进”即人才技术需求收集的三条主要途径,一是以区科协实地走访调研收集为主,收集汇总人才技术需求情况;二是在街道(乡镇)科协、学协会、园区科协、企业科协等基层科协组织建立人才技术需求联络员队伍,安排基层科协组织秘书长作为调查联络员,定期反馈报送各类人才技术需求情况;三是开通科协人才技术需求服务热线,借助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