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铜仁市德江县坳田村天气寒冷,村支书彭洪刚一大早便到肉牛养殖园区查看牛棚保温情况,“哞哞”的牛叫声在园区内此起彼伏。
“很多人觉得冬季寒冷,不适合养牛。其实不然,只要依托技术创新,做好牛棚的保温工作,牛照样长肉。”彭洪刚说,例如给牛棚装上保暖的设备,虽然增加了养殖成本,但是提高牛的出栏率,后期收益更可观。
彭洪刚表示,将漫长的冬季时间利用上,对于当地在实现年全年目标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江县养牛历史悠久,拥有贵州黄牛优质地方品种资源。近年来,德江县抢抓全省打造贵州黄牛品牌战略机遇,以打造贵州黄牛强县为目标,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全力推进肉牛产业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
养殖户给牛喂食
年,德江县肉牛存栏13.22万头,出栏4.33万头,产值达7.8亿元,为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何使全县肉牛产业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德江县将科学养殖技术作为主要措施和保障。
“刚刚开始发展肉牛产业的前期,全县不少乡镇都时有亏损的现象。”彭洪刚说,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没技术、没规划是目前阻碍农村发展的顽疾,要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科学脱贫。
找准了“病根”,就能对症“下药”。德江县委、县政府与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聘请省市专家常态化指导。编制发放《德江县内牛产业养殖技术》读本,印发《德江县年肉牛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方案》。对偏远养殖场安装可调控视频摄像头,省市县专家可随时“视频会诊”,有效把握治疗最佳时机。深入开展“万名专家下基层服务三农”活动,全县名畜牧干部、名村级防疫员实行分片指导、挂牌服务,实现养殖场技术服务全覆盖。
“全县只要是发展肉牛产业的村子都召开了产业发展群众会,宣传推行肉牛养殖‘四化’标准。”彭洪刚说,“四化”标准即根据肉牛品种、年龄、性别及生产目的等不同,推行养殖设施化;实行分群科学饲养,配制使用安全高效饲料,促进管理规范化;狠抓口蹄疫、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常态防疫制度化;推行发酵床养殖、牛粪堆积发酵,促进粪污综合无害化利用。
以此同时,德江县还分乡分村对所有肉牛养殖场、合作社、养殖户建档分类,并分段培训养殖人员。采取发放资料、观看视频、专家讲授、经验交流、实地观摩、现场指导、外出考察等方式,重点围绕圈舍修建、疫病防治、饲养技术、繁育管理、饲草种植、粪污处理等进行精准培训,实现养殖人员专业培训全覆盖。
“村里的荒地全都被利用起来,种上了牧草,同样一块地,效益却倍增。最让人担心的牛粪则是种植牧草的最佳肥料,污染问题迎刃而解。”彭洪刚笑着说。
来源:天眼新闻作者:鲁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