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夏季已经过去一半了,空气中依旧蔓延着炎热的气息,偶尔的一阵暴雨带走了多日的闷热,阵雨刚停,小编在走在路上,经常会看到一批蚯蚓,伸缩着长长的身子,从人群面前路过,一不小心就粘在了别人的鞋底。蚯蚓很多人嗤之以鼻,却不知道蚯蚓也是一种中药,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穴居动物,种类很多,我国分布有一百六十多种。蚯蚓营养丰富,上映的流浪地球不知大家看过没有,其中地球人的食物来源就是蚯蚓干,鲜体粗蛋白质含量达12%~20%,干体粗蛋白质含量达60%~65%,粗脂肪含量8%,碳水化合物14%,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现在有不少人靠养殖蚯蚓发家致富,那么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了解一下如何养殖蚯蚓吧!
一般农户养殖的方法就是露天堆肥养殖,这种方法低成本,是大规模生产蚯蚓产品的最佳方法,不需要任何投资设备,利用一切空闲地,只要把未经发酵的牛粪、马粪、猪粪做成高15-20厘米,一米到一米五宽的养殖床,长度不限,放入蚓种,盖好稻草,遮光保湿,就可以养殖。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操作比较方便,省去了堆制发酵等一系列的工作,粪料保持养分不减少,提高蚯蚓的生长速度,很容易在农村推广应用。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些缺点,就是在夏季很容易就会被晒的温度过高,使里面的蚯蚓死亡。还有就是如果暴雨天,养殖床很有可能会不透气,让蚯蚓外逃,造成损失。
蚯蚓具有喜温、喜湿、喜暗、喜安静、怕光、怕盐、怕辣及植食性、穴居性等特性。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这些特性来制定养殖方法,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所以要求养殖床的含水量在60%以上,这样每天或隔一到两天,必须要浇一次水。还有这里小编提示一下蚯蚓昼伏夜出,养殖床要盖上稻草,保持湿润、遮光。疏松饵料有利蚯蚓生长,按蚯蚓发育阶段给予不同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取得高产关键。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种蚓与生产蚓划分,小编在向养殖户求取的经验就是投料前将床翻支一遍(大约20公分厚)增加透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床土底层,蚯蚓数量很少,但饵料还是有的,主要就是因为缺少空气,蚯蚓就不会在那里生活。
根据小编收集的资料,蚯蚓每条年产茧在56-58个之间,一个蚓茧平均孵出幼蚓五到八条,最多十二条,但是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三到四条。不同温度孵化所需时间,孵化率不同。生长期的幼蚯蚓体重增长缓慢,进入毓期后,增长也会变得缓慢,只有在蚯蚓性成熟期前后一个月之内,蚯蚓生长最快。此时采取可获取高产。另外,小编告诉大家,蚯蚓生长速度与饵料状态有密切关系。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不同,蚯蚓的生长会差很大,所以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一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三公斤左右,前期幼蚓三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两万条左右。每平方米产量可达十公斤/年,一般在六到八公斤,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产一公斤鲜蚓,并可获得70%蚓粪。
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成蚓每月投料2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到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通气性,增加蚯蚓产卵率,创造蚯蚓最佳繁殖环境。将饵料采用堆块上投法,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用来分离蚯蚓。养殖蚯蚓的最佳温度在15-25℃。冬季加厚养殖床到40-50厘米,饵料上盖稻草,再加上塑料布,保温、保湿,夏季最好每天浇一次水用来降温。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始终保持蚯蚓床透气性同时,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形成的种群退化。种蚓最佳更换时间三到四个月一次。
蚯蚓采收的最佳方法是利用太阳收集。当在养殖床里发现蚯蚓密度达到两万到三万条/平方米,80%的蚯蚓个体达到0.3克以上,是最佳的采收时间。采收时,要在提取前24小时前浇足水,不可过干也不能过湿,然后将养殖床上面十厘米饵料的70%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一层层的将饵料扒干净,最后,迫使蚯蚓集中在最底层,达到收集的目的。小编之前在访问一些养殖户后,发现养殖蚯蚓还是一项不错的项目,技术含量低,但是正因为技术含量低,所以竞争特别的激烈,所以小编在这里还是提醒一下大家,养殖之前还是先调查一下,免得竞争激烈,成品卖不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