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事关种业创新,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农种发〔〕1号)要求,我省在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中按照区域全覆盖、品种全覆盖的总要求,采取摸清、查准、核实的工作方法,于12月30日实现全部数据审核提交,圆满完成面上普查任务。
普查数据系统显示,此次基本情况普查我省初步普查到30个畜种个畜禽品种多万头(只/羽/),其中能繁母畜多万头(只),种公畜27万多头(只)。普查到蜂品种23个30多万箱。我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35个地方品种(含山东小毛驴)本次普查均发现。蒙山牛、泗水裘皮羊数量极少,品种存在严重危机。列入红色名单的烟台糁糠鸡本次普查,仍未发现。新发现资源填报37个32万多(只/羽),筛选并经省专家组初步鉴别后10个有典型资源特征。
在此次普查工作工作中,我省在人员和经费极其匮乏的情况下,面对巨大的养殖量、庞大的村户数量,各级普查队伍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严禁细致,严格落实了区域全覆盖和品种全覆盖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入户普查和数据审核工作,此次普查摸清了我省畜禽遗传资源家底,也为畜禽种业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省在此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形成组织推动保障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省
畜牧
兽医局高度重视此次普查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解决种业“卡脖子”的基础性工作,快速部署组织推动,省市县迅速建立组织推动机构与队伍,省
畜牧
兽医局将此次普查工作纳入局重点调度推动事项,局办公会多次讨论普查工作进展和数据质量。二是制定方案,建立队伍。省级及各市县相继制定发布了普查实施方案,省级成立普查协调推进小组、工作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各市、涉农县也都组建了普查机构和队伍,经统计全省各级普查队伍达到人,全省各级专家达到人。三是细化分工,上下联动。省级细化了工作协调小组、普查办公室及专家组责任,建立了联络制度。市县各级设立专人负责上下联络,省市县建立普查工作 二、加强业务培训,形成技术推动保障
一是开展面上普查培训。积极组织全省参加全国
畜牧
总站举办的普查培训班,领会国家会议精神。省市县各级相继开展普查业务专项培训,据统计我省参与国家级、省市县各级普查培训班的人数近2万人。二是开展专项培训。结合普查进度,省普查办分别于9月2-3日举办了普查数据采集录入培训班,和数据审核培训班,进一步明确了普查工作的组织开展和数据采集录入方式,强调务必做到区域全覆盖、品种全覆盖,尽最大努力摸清我省畜禽遗传资源家底,要求数据应报尽报,濒危地方品种的高代杂种也应上报。12月1-3日,组织了专项数据审核培训班,解读了《山东省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方案》,统一了全省的数据审核要求,保障了我省普查数据质量。三是开展普查帮扶指导。省级领导和专家组分4组,于11月中旬和12月中下旬两次赴16市指导帮扶,市级于10月-12月多次赴各县区指导核查,有效推动了全省普查工作进度。
三、争取资金支持,形成政策推动保障
省市县各级普查机构(或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协调财政部门,把普查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到位,用于资源普查宣传、培训、会议及工作人员差旅、补助等支出,确保如期完成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任务。我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获得中央财政资金万元,用于面上普查的数据审核和新发现资源的鉴别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省级普查经费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辅助年的性能测定和系统调查工作。市级共落实财政资金8万元,县级共落实资金18.1万元,市县两级年预算分别为.11万元和.76万元。资金虽然不能全面满足面上普查工作浩繁的工作支出,但可以大致开展我省新发现资源的鉴别和数据审核,补充我省的性能测定资金需求,基本满足我省有关品种的调查报告和志书编写资金支出。
四、加强宣传报道,形成舆论推动保障
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多方式、多渠道开展了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宣传报道。省级:一是利用纸媒宣传。在省级媒体《农村大众报》、《齐鲁牧业报》等发表了《致全省广大畜禽遗传资源养殖企业(场、户)朋友们的一封信》,大力宣传遗传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资源普查浓厚氛围,有效扩大了普查工作的知晓范围。二是利用新媒体宣传。通过省
畜牧
兽医局 在年,按照国家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方案要求,我省将积极对接各畜种的国家级专家,扎实做好畜禽遗传资源精准鉴定和新资源鉴定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