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优势 >> 正文 >> 正文

马银萍不管有多难都要把他们扶起来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1/6

核心提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在黄土高原的西部,有一个名为席沟圈的村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多年如一日,将真情与心血倾注在这片沧桑的黄土地上,带领乡亲们做大了养殖业,种出了满山花,住进了“放心房”,走出了致富路。“就是要为我们全村四千多人负责,不管有多难都要把他们扶起来。”如今,马银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全国人大代表马银萍在湖南开展的调研活动上发言。(马银萍供图)

“世界上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董志塬生长着绿色的财富,马莲河浇灌着生命的希望,黄河古象吼出了奋进的歌……”这首陇东民歌歌唱的甘肃省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下辖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全国人大代表马银萍所在的镇原县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的党支部书记,马银萍经常站在坡顶眺望整个村子,看着这个曾经贫穷破败的小村庄一点点发生变化:红瓦房越建越多,水泥路越来越宽阔,田垄越来越平整,万寿菊开的时节,金灿灿的花一眼望不到边。

“今年我们一定不落一户、彻底脱贫!”从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到扶贫路上的“半边天”,马银萍带着乡亲们种养结合、发展产业,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绿色的财富,吼出了奋进的歌。

全国人大代表马银萍(右一)和村民一起采摘花田里盛开的万寿菊。(马银萍供图)

“我不怕脏不怕累,就怕一直穷下去”

晚上11点,夜已经深了,风从简易猪棚的缝隙里吹进来,呼呼地刮着人焦灼的心。马银萍坐在棚子里,眼巴巴盯着几只生病的小猪仔,听着它们叫声越来越微弱,急得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这怎么办呢,好不容易养的猪仔,养不活日子就更难了。”

那是年初,嫁到席沟圈村的媳妇马银萍结束了和丈夫在北京的六年打工生活,为了孩子上学回到村里。当时做养殖的农户很少,村里人觉得养殖辛苦又不一定能挣到钱,属于“瞎折腾”。但马银萍听说有企业找农户做生猪代养后,看着家里漏风的土坯房和年幼的儿子,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我不怕脏不怕累,就怕一直穷下去”。于是,她凑了一笔钱,在院子里搭了个简易猪棚,开始试着养猪。

“一开始不懂技术,看到小猪得了病只能干着急,晚上坐在棚里整夜盯着看,可猪还是死了好几头。”马银萍性子倔,想做成的事咬着牙也要干下去。她起早贪黑、风雨不误,请村里技术员培训、去代养公司学习,恨不得天天待在猪棚里,逐渐养大了30几头猪。

可还没来得及高兴,运输又成了“老大难”问题——村里的路太差了,从猪棚到省道只有多米,但这段又弯又窄的小路,却成了横在马银萍面前的一座大山。“最后还是当地政府扶持养殖产业,看到我运输困难帮忙从田里开了一条路。我想着,大家都这么帮我,我以后也一定尽力帮大家。”

在小规模试养取得成功后,马银萍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了能出栏头的标准化养猪大棚,年收益超过20万,这一下,在村里炸开了锅。“村里、县里、周边好多地方的人都来我家取经,我没想到自己养猪也能帮到人,可太高兴了。”

马银萍是个热心肠,只要有人来问,就毫无保留地教。看到有的养殖户缺资金、缺技术,就千方百计地帮他们赊猪仔、赊饲料、跑贷款、教技术……在她的带动和指导下,当地养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马银萍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那几年,她跑遍了村里做养殖的人家,挨家挨户做指导、抓防疫、帮销售,“我自己日子好了不算啥,大家都富起来才算好”,马银萍说。

马银萍(右一)与席沟圈村的贫困户交流养殖技术。摄影/新华社记者杜哲宇

“村里谁家过得不好,为什么不好,村支书要清清楚楚”

年初春,天气开始转暖了。马银萍把年前卖空的猪棚收拾干净,准备再入一茬猪仔。就在家里的养殖产业蒸蒸日上时,马银萍当选了席沟圈村的党支部书记。

“没想到大家会让我来当这个村支书,说实话,我挺犹豫的。”马银萍反复考虑,要是真当了支书,肯定没法兼顾家里的养殖产业;上任后要带领大家致富,具体该怎么办,自己心里也打鼓。马银萍最终决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大家选了我,我不能怕担事,但凡能为村里做到的,我就尽全力去干。”

那正是脱贫攻坚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席沟圈村山大沟深,村里经济基础差,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多人,贫困面达16.3%,马银萍当上了村支书,也就扛起了带着村里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担子。

这个村支书怎么当?脱贫攻坚战怎么打?新上任的马银萍决定跟着国家政策走,先把“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席沟圈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很多村民住在山上和沟边的窑洞里,遇上自然灾害,住房安全是个大问题。

马银萍绕着村子走了几天,把谁家窑洞裂了大缝、谁家住在山沟沟里,都仔仔细细记下来,然后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人不愿意搬,有的家里没有钱,有的家里没有人,都需要我们想办法。”

村子山沟边的一间窑洞里,住着低保户成永乐一家。成永乐已经70多岁了,儿子瘫痪在床,家里一没钱、二没劳动力,窑洞年久失修,连门洞都有了裂缝。为了让他家住上安全房,马银萍带着村里的党员齐上阵,又去动员成永乐家的亲属们来帮忙,从选址到购料,从建房到搬家,全程“护送”成永乐一家按期搬入了新居。

如今,住进新房的成永乐常常站在院子里,乐呵呵地望着崭新的门洞,新房子门口连上了水泥路,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村里谁家过得不好,为什么不好,村支书要清清楚楚。”就这样,马银萍跑遍了全村的人家,帮村民把住房保障好。4年来,她陆续为多户人家新建和改造了住房,帮13户贫困户完成了易地搬迁,席沟圈村的乡亲们,全都住进了“放心房”。

马银萍(左一)听说村民身体不适,积极关心询问村民情况。(马银萍供图)

万寿菊点亮黄土高原“致富路”

当了支书的马银萍,把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都挂在心头。她尤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