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一大早,老韦就骑着摩托车来到册亨县坡坪新市民综合服务大厅,揣着一份手写的《创业计划书》,准备找领导讨论创办平方米的生态农业种桑养蚕基地。
“这可是经验宝贝啊!大胆地干,不要怕。”册亨县坡妹镇副镇长叶诚逐字看完老韦的《创业计划书》后说。
老韦的《创业计划书》
这本15页的《创业计划书》中,老韦分析了市场,梳理了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其中还有不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理念金句。当记者问起初中毕业的他何以如此“专业”?老韦不好意思起来,“今年9月,上了县里人社局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了点皮毛。”
老韦全名韦登用,今年57岁,是黔西南州册亨县坡妹镇岜达村水井一组村民。坡妹镇属典型喀斯特地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虽地处册亨、贞丰、安龙3县交界处,但交通十分不便,从册亨县城出发,车程就得1个多小时。早些年,当地年轻人苦于无出路,大多选择去外省务工。
老韦也不例外,曾到重庆江津看别人怎么靠种花椒致富,但苦于地少无法规模种植。年,老韦来到广西隆林,丝绸厂里对蚕茧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让他有了想法。
被称为坡妹镇母亲河的大田河
“那些厂里的工人就这么坐着,等蚕茧,但老板依旧发工资。”看到其中的商机,老韦坐不住了,当年11月便从广西河池市引进10万株桑树苗栽种,次年5月购买三龄蚕苗开始进行饲养。
如今,老韦种植了10亩桑树,养蚕3张,每批一张可产60公斤蚕茧,在种桑施肥繁忙期还聘用了当地4名群众,每月支付元的工资。“36天就可以饲养2批次,每年可以养7到8批次,现在蚕茧的价格是14元每公斤,这样下来,年收入至少都有8万元,这还不包括后续蚕蛹、桑树叶的价值。”老韦翻开《创业计划书》,接着算起了扩大规模后的事业账……
晒干后的蚕蛹
“老韦是我们这里最早做种桑养蚕的,这个产业有‘短、平、快’的特点,很适合我们镇地少还分散的实际情况。”叶诚介绍,如今的坡妹镇已经发展种桑养蚕余亩,带动群众就近就业近人次。
当地群众开垦土地准备种桑
在第一个吃螃蟹的老韦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农户都开始尝试种桑养蚕。为确保桑蚕管得好、卖得出,年9月,坡妹镇引进贵州嘉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伲农业科技”)建成种桑养蚕标准化养殖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在各村全面推广,最终达到户户会养殖、人人会管理的目标。
“我们直接到农户家门口收购,省了很多农户的时间。如果一个农户家经营正常的话,每月收入可达到八千元至一万元。”嘉伲农业科技总经理黄富嘉说。
嘉伲农业科技养蚕示范点
嘉伲农业科技还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成了一支桑蚕养殖“科技先遣队”,长期驻扎坡妹镇,对农户整个养殖过程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养蚕最重要的是确保环境无毒,曾经有养殖农户的隔壁家里点了蚊香,当天那批蚕就不动了。”黄富嘉说。截至目前,该“科技先遣队”已培训群众余人次。
在见证坡妹镇发展的大田河旁,种植有亩的桑树,这一季的桑叶早已完成了采收,正等待着来年的好时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雨思匡奇燃
编辑杨羽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