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优势 >> 正文 >> 正文

水产品鱼类的养殖,方式多样化

来源:养殖技术 时间:2023/5/31

成鱼养殖是指将鱼种养成食用鱼的生产过程。养殖方式包括常规养殖(传统养殖),即池塘、水库、河堰、稻田养鱼和集约化养殖即网箱、流水、工厂化养鱼。池塘养鱼是其他各种养殖方式的基础,其基本原理既适用于各种养殖方式,也适用于名优水产品种的养殖。本章仅介绍池塘、水库、网箱成鱼养殖技术及鱼病防治技术。

池塘养鱼指山平塘和专用塘养鱼。池塘面积不大,具有投资小,收益大,饵料分散易解决,生态环境易为人力控制,适宜精养高产的优点。池塘养鱼的特点及生产周期的确定池塘养鱼是在人为能动的干预下,通过人工放养组成水体中互利的生物区系;通过投饵、施肥及其他综合措施改造水体环境,使之适合养殖品种快速生长、发育之需,从而产出量多,符合商品规格,质优、味鲜、多样的水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养殖生产周期主要由四个因素确定:一是市场需求的商品规格大小;二是养殖品种的生长特性,包括养殖品种、放养比例、密度、规格、质量等;三是养殖方式,饲养的技术管理、设备条件及水平。四是市场商品价格的规格差、季节差。确定养殖生产周期时,要综合评估,最终以纯利润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池塘作为一个半封闭式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规律的支配,同时又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鱼类除与环境因素发生联系外,不同鱼类之间、同种鱼类与鱼类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空间竞争和食物竞争的存在,因此选择好放养对象,适当地搭配比例、密度、规格和质量,利用其互利的一面,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从图1-1可见,各种鱼类分布的空间和食性不同。同一水域,由于鱼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对天然饵料利用的潜力。由于池塘本身的天然饵料有限,在人为补充物质和能量的条件下,保证了鱼类的正常生长。适当地投入和恰当地捕出,维持了水体最大生产力,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

池塘生态平衡,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氧气。水中溶氧的来源主要靠水草和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补充,其次是大气进入水中的溶氧。水中氧气逸出,只有在溶氧达到饱和时才会发生。据测定,细菌耗氧占50%,浮游生物耗氧占20%,鱼类耗氧占8%~10%。夜间由于光合作用停止,各种耗氧继续存在,清晨溶氧下降到最低点(图1-3)。当溶氧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浮头,甚至发生泛池,因此,必须注意池中氧气的平衡,使之在夜间也应维持一定的数量。

只有溶氧充足,生物的新陈代谢才会旺盛,物质转换的效率才高。可以合理地利用水体空间和天然饵料。抓住了饵料(施肥、投饵),就可以使鱼类发挥个体生长的潜力。保证了氧气的需要,就可以使鱼类正常生长,提高消化率,降低饵料系数,增肉快。因此,要达到池塘成鱼高产,应着重在这三方面下工夫。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产量因素外,主要受养殖成本和产品品种价格、规格价差、季节价差的影响。养殖成本,以种和饲料占的比重最大,约占70%,病害防治的效果和成本有时也严重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名优水产品养殖和集约化养殖中,更是如此。因此,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应在种、饵、氧、销售价和鱼病防治上多下工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47.html